【100種女生】14歲離家飄泊後回鄉:現代藏族女生因經歷學會謙卑

撰文:陳婷楓
出版:更新:

在大部份香港人的印象裡,藏族人擁有比較自由的生活模式,卻又會遵從傳統價值觀如早婚。
早前筆者有幸邀請一位藏族女生--阿國.扎西雍卓進行訪問,意外發現眼前這位藏族女子,無論在人生選擇上,或者在面對事物的價值觀上,都非常隨性和前衛卻不失大智慧。
阿國.扎西雍卓,一位真正「做自己」的女生。

攝影:龔嘉盛

阿國.扎西雍卓,一位真正「做自己」的女生。(攝影:龔嘉盛)
為了認識自己,14歲起隻身離家

86年出生的阿國.扎西雍卓出生在四川一個藏族區。她說在那個年代,父母較少讓子女出外讀書,因此她14歲才離開藏區到成都讀書,不似她的弟妹可以從小就出去讀書。那時候交通沒那麼方便,如果她要回家,就要花上十二個小時以上,才可以由成都回到家鄉。

飄泊的時間久了,她開始習慣離開的感覺。那段時間她就如大部份離家的人,只在過年那幾天回家。中央政府對藏族人有不一樣的管治政策,使得扎西讀完初中後,隨即可以在鄉下地區成為教師。可是,扎西認為從小自己就很了解自己不喜歡甚麼,因此她好希望可以憑藉在外的經歷,發掘自己喜歡的事物。

不想被框架綁住,放棄教師工作,卻頓變「雙失」

不過,就像所有追夢的故事,一開始主人公總會遇到許多挫折。扎西一開始就遇到家人的反對:「因為家裡比較封建,70-80%藏族家庭只會考量做公務員,或者是做政府裡的工作。只有做這些工作,他們才會覺得你有一份工作。其他的工作,他們會覺得不固定,然後就不會承認。」但她最後還是放棄了穩定的教師工作,決心飄泊在外接觸不同的人、事、文化。

她回想過去,認為飄泊在外的生活讓她從相異之中了解自己,繼而重新思考宗教、語言、人生的問題。可是,有得也必有失。拒絕教師職位回到成都後,扎西的路並不好走。

她最後還是放棄了穩定的教師工作,決心飄泊在外接觸不同的人、事、文化。(攝影:龔嘉盛)

延伸閱讀:【專訪】拒絕父蔭、男生嫌太忙:珍珠品牌創辦人誓以入門價闖天下

一開始因為不懂電腦,她無法找到工作,想回到學校又剛好錯過入學時間。就這樣,17歲的她頓變「雙失」。她卻沒有浪費時間:在那半年間,她逢星期三就到藏族機構上免費英語課,平常則在一個基金會當翻譯。命運讓她在那個基金會裡認識到一位英國藉女生。該位女生剛好很想學藏語,於是她們便「交換」,扎西教她藏語,她則每天用一個半小時教扎西英語。半年過去,扎西由數不齊26個英文字母,練成可以說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之後,扎西到北京讀大學,專修英語教育。

大學教育除了讓她得到學術基礎外,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遇見了許多不同的藏族人,他們向扎西提出問題,使她第一次思考關於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等命題。(攝影:龔嘉盛)
「如果他們再這樣以漢語聊下去,有一天藏語就會就此消失」

大學教育除了讓她得到學術基礎外,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遇見了許多不同的藏族人,他們向扎西提出問題,使她第一次思考關於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等命題:「以前在自己的家鄉,我會用自己家鄉的方言跟別人交流。可是因為弟弟妹妹從小出去讀書,所以他們會用漢語(即普通話)跟我們交流,對話中有很多外來的名詞例如沙發。以前從來不會去思考,也從來沒有想過背後反映甚麼。可是,我到外地以後,遇到不同的藏族人。有些地區例如青海的藏族人,懂講的藏族詞彙比我多。他們看到我說漢語,會問我為什麼不講藏語。在這些對話裡,我開始產生反思。之後我回到家鄉,看到弟弟妹妹在用漢語聊天。那一刻我在想,如果他們再這樣聊下去,有一天藏語就會就此消失,他們所有對話都以漢語代替了。從那刻起,我叫自己要克制。」

(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淨睇作品明唔明想講咩?】離地藝術家都要湊仔:太讓人筋疲力盡

到震區當志工,人生從此不再一樣

畢業那年,她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打算過平淡的日子。碰巧那年4月汶川大地震,8月玉樹發生另一場6.8級大地震。扎西特意請假20天到當地做志工。她記得在震區裡看見一戶受地震影響的放牧家庭,一家大小暫住在只有7、80平方米的水泥屋中,屋裡除了3、4袋大米及麵粉,以及一張羊皮被之外,再無任何家具與生活用品。

扎西在四川家鄉成長至14歲,區裡的人雖不算富庶,但畢竟大家的家境差不多,沒有任何一家人的狀況會壞成這樣。眼前景象深深打動扎西,震驚之下,她多次延後回北京上班的日子。最後她甚至決定留在玉樹,在慈善學校教英語,與牧區的失學藏族年輕人為伴。

(由受訪者提供)

不久之後,她即發現藏族人學好普通話比英語更重要。在中國地區,普通語的普及度始終比任何一個方言,甚至比英語都要廣。扎西表示藏語對中國大部份的老闆而言毫不重要,如果藏族人不會普通話,找工作會相對較難。不過,她同時強調藏族人如果離開藏族區到城市打工,在巨大的競爭下,難以勝過其他比你更賣命的人。以前也有不少藏族人走出去,結果發現生活比起在家鄉更難,起碼在家鄉可以自己放牧和做牛油等,但出去就直接淹沒在人潮之中。因此大部份接受過教育的藏族人會接受中央提供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為一位教師或公務員;而沒上過學的漢族人則大多繼續留在牧區,或做服務生及工地工人等。

而她則選擇在那所慈善學校教英語及漢語,平日教書,周末下鄉探訪,短短三年間,經歷豐富了她的生命。三年過去,她發現不單學校老師愈來愈多,而且學校亦已經走上軌道,說明她的人生軌跡將會變成依照學校時間表而定時進行:九月招生、暑期放長假。因此,她決定離開。

(攝影:龔嘉盛)

延伸閱讀:【抑鬱症女生專訪】因比較而自卑:別人稱讚我,會質疑自己不值得

反思發展與保育,以旅遊保護藏族文化

她到不同的地方下鄉,遇見有需要的人,她便馬上聯繫基金會找幫助;遇見擁有特別技藝的師傅,她便幫助他們宣傳,甚至幫他們找工作機會。最後在2014年,她創辦了品牌「妮度瑪-NIDUMA」,幫助藏族女生及婆婆就業,讓女生可以賺一點錢支付生活各項費用。同時,她亦希望透過「妮度瑪-NIDUMA」的藏族茶及毛牛製品,讓更多人嘗試了解藏族人的習慣及喜好,從而成為了解藏族的入口。其後,她更加入社會企業「遊牧行」,帶領不同國家的城市人到,實地體驗青藏高原的游牧生活。

「妮度瑪-NIDUMA」的藏族茶及毛牛製品,由扎西及一眾藏族女性一同製作。(攝影:龔嘉盛)

常常聽人講外地人到青藏旅行加速當地城市化速度,變相造成破壞。藏族女生扎西卻認為發展與保育其實不應是兩個極端:「很多人有一個誤解,覺得要保留傳統就是要完全扔棄現代化的所有東西。也有不少女性權益的組織走進來說要平權,那是不是代表女性要做男性的工作呢?這是太極端的思想。保留傳統不是說要回到農村社會或回到封建社會,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已經走過來了,你想要回去的時候,其實也一定想要保留一些和扔棄一些甚麼。我覺得在保留傳統和接受教育兩者之間,要去了解自己的文明是甚麼,然後再去保留,以及讓別人了解你。」

(由受訪者提供)
+3

她以藏族女生為例,傳統藏族文化就是覺得女生應該擔當家務,出去闖或做重活就交給男生,許多藏族男生一輩子也沒有下過廚房。另外,傳統藏族媳婦由一嫁入門起就會做好「乖媳婦」的角色,從不向丈夫及婆婆頂嘴。

可是,現在許多80後,甚至是70後的藏族女生有較多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少女生有機會更升上大學。她們走出去後,看到外面的不同,思想亦開始改變。扎西指最明顯的改變在於:「現在許多在外讀書回來的女生,她們對自己的獨立性有爭取的決心。她們回到藏族以後不是說:我以後都不洗碗了、我開始不做飯了。而是發現自己的獨立性,從而開始思考。她們就會覺得:為何我說的一定是錯,而你媽媽說的就一定是對?我覺得這種變化是時代使然吧。」

(攝影:龔嘉盛)

延伸閱讀:【專訪】看過無數情侶,攝影團隊Mary Ann:世界渺小,愛卻無限大

面對開始轉變的婆媳關係,藏族人當然也靈活應對。不少戀人知道兩代人長期共處一室定必會出現矛盾,開始主動提出結婚之後搬出去住。扎西認為時代不同,觀念轉變,這樣的做法是一種智慧。可是,她亦認為藏族傳統文化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例如藏族男生會把母親的地位放得特別高--母親根本不需要洗碗、不需要做家務、甚至在許多事上都會請教母親。這份尊敬母親的心,她認為不應因現代化而消除。

另外一個由傳統與現代化所造成的轉變在於:沒有出去過的藏族男生會覺得出去過的藏族女生很難搞,因為無可否認出去過的藏族人,思考模式會因為文化衝擊而有所改變。兩群不同的人便會因此產生矛盾。

(由受訪者提供)

扎西以她自己為例,現年31歲的她仍然未婚。如果將來結婚,她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年齡差不多,與她一樣出走過、了解過不同的文化,然後再回到藏區,很了解自己民族傳統的男生。其實扎西在云云藏族女生之間是非常「特別」的:31歲的藏族女生在藏區有兩三個孩子很正常。她的姪女早在17歲結婚,現在也已經有孩子了。近年旁邊的親戚也開始有叫她奶奶之類的了。

如果扎西生在認為「女生30歲仍未嫁等於零價值」的香港,或許早就緊張死了,又或死都要說「單身是個人的選擇」。可是,扎西卻絲毫沒有要「扮型」的想法。她說:「有沒有結婚這件事看上去好像是一個選擇,但我覺得應該不是一個選擇。我有想去談戀愛,也有試著去談戀愛,然後在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的想法為甚麼和我不一樣?然後有很多這些矛盾和掙扎。我就覺得注定是要分開了。在每次戀愛剛開始時,我在他身上發現自己缺乏的,然後我學習了,有新的事、新的想法進入我了,他也從我身上學會了他以前不會的,可是我又發現自己身上缺失的。我覺得要找到一個真的適合的,真的需要遇到。」

(攝影:龔嘉盛)

這個答案,或許只有穿過傳統及都市現代化枷鎖的人,才可以領悟並且敢於坦蕩蕩地說出來吧。青藏康巴族的扎西說康巴人比較坦率、豪爽、不太計較,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生活環境練成的個性,以及後天的個人經歷,使得這位藏族女生看待世物、甚或面對自己的眼光跟我們很不一樣--比較敢冒險,也比較敢「認輸」。

扎西卻不認為自己有甚麼了不起。她形容自己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堆積一點東西後就會被推倒,然後再堆積,再推倒,不斷重覆。

她說,一開始因為沒接觸過其他事物前,她會很大膽和隨意去做任何事。反而學得愈多、看得愈多,就發現世界充滿矛盾,而自己在這個世界裡其實很渺小。她再不敢說自己是在「幫助人」,也不敢再說自己是在前線做公益事務,反而覺得是別人幫助了她。

如今她會繼續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好「妮度瑪-NIDUMA」及「遊牧行」。(由受訪者提供)

如今她會繼續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好「妮度瑪-NIDUMA」及「遊牧行」,希望不用刻意大力宣揚藏族傳統及文化,反而是讓遊客在接觸藏族習俗的過程中,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特點及重要性,繼而珍惜。當然這個目標殊不容易,但扎西最後說她深信「問題就是解決的本身」,所以她不會懼怕。

女生總在你身邊,請下載《香港01》App

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延伸閱讀:

【世界盃】仲講越位?女生踢街場、做球證樣樣齊:足球是精神食糧

【女生睇戲】33歲男生與88歲婆婆愉快旅行兼完成作品:關鍵是心態

為健身吃雞扒會扣喉、反患暴食症 IG健美女生:人生不只有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