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墮「搵快錢」陷阱 誤信「資產轉移」可賺錢被騙逾80萬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不少人想賺快錢,但分分鐘墮入騙徒陷阱。有政黨近日接到求助個案,兩名年約20歲的年輕人,誤信網上聲稱可「搵快錢」的招聘廣告,指透過「資產轉移計劃」向財務公司借錢,可從中獲得佣金;惟事成後騙徒「潛水」,令兩人需自行還款,涉款逾80萬元。目前兩人在立法會議員陪同下,到灣仔警署報案。
警方指,接獲兩人報案,涉款合共約84萬元,案件暫列「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暫未有人被捕。 警方呼籲指,互聯網覆蓋層面廣且隱匿性高,求職者切勿於網上公開個人資料及輕易相信網上招聘廣告或留言;亦應留意工作薪金與所需資歷是否合乎求職市場實際情況等。

陳小姐(右二)遭騙徒聲稱以「資產轉移」可賺快錢,被騙約70萬元。(李慧妍攝)

從事文職約20歲陳小姐,今年年初在社交媒體Instagram看見「搵快錢」廣告,主動查詢詳情,騙徒聲稱以「資產轉移計劃」,協助海外公司將資金轉移至本港,期間要向財務公司借貸,更有律師文件保證無需自行還款,完事後每隔一個月可獲取7萬元報酬,為期2年。

陳小姐隨後提供身份證、住址及入息證明文件等。她指,有財務公司主動聯絡借貸,先後向7間財務公司借貸約55萬元,並按指示「碌卡」購買黃金約15萬元。而騙徒則約她到地鐵站交收款項、黃金及借貸單據,涉款約70萬元。

陳小姐指,騙徒僅「找數」為其還款一期,約2.3萬元,及後她想到律師樓簽署文件,卻被對方以「好攰、唔得閒」等藉口推搪,近月更失聯。她指,自己月薪約1.4萬元,亦擔心財務公司「追數」及利息「愈滾愈大」未能負荷,在家人幫助下已還清款項。

(李慧妍攝)

另一事主、近20歲半工讀的黃先生指,因想轉換工作及交學費,三個月前從網上找到類似招聘廣告,騙徒推介「資產轉移計劃」,同樣聲稱隔月獲取4.5萬元報酬,為期2年。他分別向4間財務公司借貸約14.5萬元。

他又稱,借貸前曾有自稱財務公司的內部員工先行致電,教導他在借貸期間如何對答,及要說明「未有第三方及中介涉入」。事後騙徒為他還款兩期,合共約1.6萬元,隨後便失聯。他表示,曾報警求助,惟資料不足列作備案。

協助苦主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佩帆指,兩名事主被騙經歷相似,毋須簽署任何協議,但從未與招聘方會面及未獲得任何報酬。她認為,事件為嚴重、有組織騙案,騙徒藉收回事主借貸文件等,增加調查及搜證困難,她呼籲警方應加強網上巡查,及年輕人勿一時貪心而誤墮陷阱。

(李慧妍攝)

警方表示,灣仔警署今接獲19歲劉姓男子,及26歲廖姓女子報案,二人指早前各自在網上社交平台獲悉招聘廣告,按指示聯絡對方並提供個人資料。其後,二人按指示到財務公司借貸,將款項交予負責人,惟及後未能聯絡負責人,懷疑受騙,於是報案。兩宗案件涉款合共約84萬元。案件暫列「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交由沙田警區刑事調查隊第二隊及大埔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十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 

警方又指,騙徒一般透過網絡、社交媒體平台或報章刋登虛假的招聘廣告,邀請應徵者到公眾地方如咖啡室或公園等會面,期間騙徒借機騙取財物,如手提電話或身分證明文件等。 騙徒亦會以不同藉口,誘使受害人繳交與聲稱工作有關的保證金,或要求受害人預繳款項以申請牌照、工作證或報讀培訓課程等,騙取受害人相關的手續費用。 警方呼籲,對不需任何工作相關技能但報酬異常優厚的職位,市民應加倍小心等。

此外,有騙徒亦會要求受害人交出身份證或護照影印本作為員工記錄,令其個人資料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騙徒用作申請財務公司、銀行或信用卡貸款。有求職者被騙徒誘使向財務公司提供虛假入息證明及其他文件為公司借貸,求職者事後不但未能成功申請工作職位,卻背負一身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