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理大設計覺度展首度採用虛擬形式 引入新科技保留實體展趣味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作為設計師,自然想有人看到自己的作品。香港理工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大型設計年展,讓設計學生可將自己的意念展於人前。今年疫情肆虐,大家的日常生活都變得不一樣。設計系學生也不例外,無論課堂、研究還是設計,都要在家中進行。什麽都在家中完成的一年,對平日課堂、設計上為老師、學生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
攝影:龔嘉盛

採用新科技呈現實體展感覺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高級市務經理簡頴兒指,今年的理大設計覺度展受到疫情限制,所以轉用虛擬形式呈現學生的實體設計作品,同時也在校園内舉行實體展。簡小姐說,舉辦展覽過程中總共有4大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一些線上到線下的運作問題:如何可以令實體同虛擬展覽互相配合,讓參觀的人能接收更多的内容呢?」簡小姐指,第2個挑戰為完美呈現設計的有形和無形元素。所謂有形,便是以實體形式展現設計,而無形便是設計的背後過程,例如資料搜集等。「因爲設計背後可能製作了很多模型去解釋理念,所以就要想辦法在虛擬展中重現這些無形元素,特別希望能將學生在這個困難環境中對於他們設計的追求和付出,都希望可以在這虛擬環境中show出來。」解決了呈現上的問題,團隊便要解決「啓發」這個部分。「香港的教育環境不太着重培育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變相大家在展覽時都是很被動接收内容,因此我們很希望可以在虛擬展的環境中帶來一個浩瀚空間,讓較被動或保守的觀衆可盡情探索學生們的思維及製作技巧。」

實體展覽配備了增擴實景(AR)技術、光雕投影等新科技,增强展覽互動性。展覽成功舉行,簡小姐盛讚同學的表現,更稱他們的努力成功表現出設計師應有的氣質。最後,她希望展覽可以開放予市民參觀。

設計學院院長:未來可用更多網上方式

疫情影響各大院校的教學方式,理工大學亦然。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李健杓教授稱,學校本身沒有遙距教學的經驗,所以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相當不習慣,「最初很多老師說某些課堂根本無法在網上進行教學,又有很多學生指很難學習,不過一個月之後,我們都開始習慣這種方式。事實上,學生的出席率也提升了,上堂時也表現更加活躍。」

李院長指,未來可能用更多網上平台進行教學或展覽。

學校每年都會在六、七月左右舉辦展覽,展示學生作品,但因疫情影響,遲遲未能如常舉辦展覽。於是學校團隊就想到了以虛擬展覽代替。然而,虛擬展無法取代實體展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於是團隊就致力在虛擬展帶來360度沉浸式體驗,呈現這種感覺。觀乎瀏覽人次比去年實體展的入場數字三萬多急升一倍,當中包括不少來自香港以外地區人士,證明今次虛擬展具有一定號召力。問到下年可會再用這個方法?李院長指,經過今年的經驗,大家已經習慣網上形式,所以未來可以探索更多使用網上平台進行教學、展覽的可能性。

參展學生:希望啓發香港人社區互助精神

其中一位參展學生為今年畢業的梁卓琛(琛仔)。他的展品為人口稠密地區可持續生活及農業的代替解決方案「游擊種植」(Guerilla Planter),由Anneli Giencke指導。方案以深水埗為藍本,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農業生活系統,居民可在鬧市中種植本土糧食。琛仔說,設計靈感來自一套名為《自己地球自己救》的環保紀錄片,啓發了他為習慣在超市買菜的香港人開拓新的糧食來源。

琛仔指,疫情令設計作品過程增添不少難度。

琛仔坦言,設計游擊種植時因為疫情緣故,無法用學校的工作室製作模型,令製作過程變得困難。「首先Studio沒有開放,令整件事變得很不同,其次困在家中要找靈感也變得非常困難。加上一直在家學習、工作,欠缺了工作室的融洽氣氛 ,影響心情。」大家這年都紛紛在家上課,對琛仔來説有何影響?「其實對設計學生來説,設計過程一般都是需要面對面,因此透過電腦對談就完全不同了,並且構成困難。」雖然如此,重重掣肘反而激發他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透過互聯網,向老師和同學表達複雜的立體設計意念。他希望,設計能提醒香港人可以多支持本地蔬菜,了解食物來源,他日落實設計,更可以發揮社區互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