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人奶】當上「全泵媽」 吃力不討好│頭等艙媽媽
「寶寶喝人奶還是奶粉?」三年多前剛當上新手媽媽的我,經常被探訪寶寶的親友問上這道題。在提倡母乳餵哺是「最好」的大氣候下,因未能成功親餵而幾乎陷入產後抑鬱的頭等艙媽媽,只有模糊回應,內裡卻是有點心虛。【編按:作者為頭等艙媽媽】
「不成功、便食粉(奶粉)」以餵飽寶寶為目標
時間來到2015年的夏天,我再次回到熟悉的產後房,又展開新一輪育兒循環:餵哺、換片、哄抱、無眠……護士們都滿有耐性指導我親餵的技巧,但因乳頭形狀不利嬰兒張大嘴巴,如預期一樣不成功。上次堅決要大女兒澄澄喝上母乳,「不成功、便成仁」,鑽牛角尖地固執也餓壞了她;這回呢,內心多了一份淡定:「不成功、便食粉(奶粉)」,以餵飽寶寶、媽媽安睡為目標,管他甚麼最好不最好。
在香港,可能這十數年來母乳推廣太成功,對信心不足的新手媽媽來說,選擇配方奶餵哺得要承受「你怎麼不給孩子最好」的壓力和內疚。這次在醫院產後房裡,助理大媽推著餐車要派溫熱的配方奶:「有哪位媽媽是餵奶粉的?」「我想要一瓶。」她一瞄寶寶床頭掛的牌子,知道一一是「母乳寶寶」,便說:「姑娘俾唔俾你補奶粉架?(護士批准了你可以輔餵配方奶嗎?)」我心裡嘀咕:「誰才是寶寶的媽?怎麼要護士批准?」
母乳教育是好事,但是不是有點走火入魔?部分醫護對配方奶的態度,似乎那是要不得的「慢性毒藥」;雖然,選擇配方奶的媽媽未至於萬劫不復,卻好像被冷待。
因為這次是第二胎,不用等上三四天,產後第二晚已開始乳脹(谷奶),在醫院已開始每隔兩、三個小時用電泵泵奶,然後用小杯子餵,一一吃飽了就睡。雖然媽媽依然嚴重缺睡,但感覺遠比三年多前照顧初生的澄澄要好多了──那時堅持只能親餵母乳,一直失敗女兒一直挨餓媽媽一直哭崩,結果澄澄餓得未能排便要入院治療黃疸改以瓶餵配方奶收場。
心有餘怯唯有走上「全泵媽」之路
出院回家後也有嘗試親餵一一,每當他未能喝奶而耍性子哭鬥之時,幾年前那些不分晝夜與澄澄「搏鬥」親餵的陰影畫面又出現了,心有餘怯。雖說可以待寶寶長大一點繼續嘗試,但這回實在沒有力氣堅持不斷練習了。親餵餵不上,但又希望一一喝上母乳,唯有當上「全泵媽」(exclusive pumping mom),走上這條吃力不討好的第三條路。
親餵媽媽和寶寶適應彼此以後,就是一對好伙伴,出遊時只消帶一條餵奶巾便成,省卻清洗消毒奶瓶奶泵、計算泵奶時間份量,以及瓶餵後為寶寶掃風嗝氣的功夫,也不消提親餵帶來的親子交流滿足感。較之餵配方奶,媽媽不用忍受奶脹塞奶之苦、外出時無需趕回家泵奶、餵食前無需預留時間暖奶,也有更多機會一覺睡到大天光。所以,瓶餵母乳,可說是既要經歷母乳媽媽的痛苦,同時要處理瓶餵背後的一大堆功夫──吃力啊。
當親餵寶寶吸吮媽媽乳房時,會有一刻的真空,將寶寶的唾液吸進媽媽乳腺的感受體,所以媽媽可以為寶寶製造對應不同感染病況的抗體,加快寶寶康復。至於泵出來的母乳,有如便當外賣,不論是否適切寶寶的獨特需要和口味,寶寶都別無選擇要喝的了;比對親授的母乳,似乎是次等質素的寶寶食品──不討好啊。
無論如何,泵奶之法,對於未能親餵授乳卻又想給孩子母乳的媽媽來說,也算是一個折中的選擇。可是,普遍的育兒小冊子,要麼放上寶寶吸吮媽媽乳房的溫馨照片,要麼就是闡明尋求家人幫忙重要性、爸爸瓶餵寶寶配方奶的影像,卻鮮有介紹如何用奶泵集乳的資訊──因為這「第三條路」一點不浪漫,也不輕鬆!
頭等艙媽媽,前職是東奔西走的記者;但家中迎來一對要求頭等艙待遇的小姊弟後,辭職歸家園,日子靠寫寫讀讀、掙扎過我的育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