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來稿】馬克龍當選才是對「中間路線」的真正考驗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選舉落下帷幕,「前進」運動候選人馬克龍以超過六成的得票率擊敗得票率三成五左右,來自「國民陣線」的對手馬琳勒龐,年僅三十九歲的馬克龍成為法國第五共和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在這場選舉中,馬琳勒龐的「國民陣線」代表的是極右翼民粹主義路線,馬克龍代表的「前進」運動則被視為「超越左右」政治爭拗的「中間路線」。

「中間」的馬克龍大比數擊敗「極右」的馬琳勒龐。(資料圖片)

文:鄭飛(城市智庫評論員)

「中間」的馬克龍大比數擊敗「極右」的馬琳勒龐,對於一向激情洋溢,浪漫不羈的法國是一次罕見的理性回歸,對於如今風雨飄搖的歐盟無疑是注入一劑強心針,對於現今甚囂塵上,眾口稱道的「中間路線」這個政治姿態也是一個反思與審視的契機。

在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大行其道,全球政治板塊右移的國際政治環境中,「中間路線」似乎是一股清流,同時也是一股反制「極化」的力量,它拒絕「極化」,摒棄爭拗,具有修復社會撕裂的能力,亦能喚醒沉默而理性的大多數。當馬克龍登上總統寶座後,眾多媒體以「超越左右」來標榜他,其實在國家政治現實及具體歷史情境中,從未出現過真正意義上「超越左右」,馬克龍的「中間」姿態其實是在社會黨與共和黨這兩大主流政黨各自「極化」的情況下,探尋到的一個迴旋空間和生存機遇。他及時地把握住這種空間和機遇,最大限度地爭取那些厭倦甚至恐懼「極化」的選民的支持,吸納他們的選票,這就是馬克龍以「中間路線」在選舉中大獲全勝的原因。

但是,這種「超越左右」的「中間路線」在遇到一系列諸如社會保險改革、稅收改革、公職崗位裁撤、改善就業情況等具體而實際的問題時必然要進行調整,因為「超越左右」、「中間路線」實際上只是一種政治語言藝術及選舉話語,它們並不構成利益訴求。「中間」是對理性和常識的純粹認知,而「左右」則是對政治立場和利益訴求的清晰界定。當「中間」這種純粹認知被置入現實環境中時,它將無可避免地融合人類的政治立場及利益訴求,轉化為國家政治光譜中的合成力量:中間偏左或中間偏右。

他及時地把握住這種空間和機遇,最大限度地爭取那些厭倦甚至恐懼「極化」的選民的支持。(資料圖片)

馬克龍雖然憑藉「中間路線」嘗到了執掌國柄的甜頭,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這種甜頭源於法國兩大主流政黨在此次選舉中的各自「極化」。倘若今後社會黨與共和黨各自從「極化」回縮至「中間」,那麼馬克龍「前進」運動的政治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到時或許才是馬克龍「中間路線」真正考驗的開始。

除了社會與共和兩黨在大選後將致力於積極恢復元氣,對馬克龍形成強大威脅外,敗選的馬琳勒龐領導的「國民陣線」也正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馬琳勒龐在這次選舉中得到三成五的選票,得到超過一千萬的法國選民投票支持,她的得票數比起2002年總統選舉中其父老勒龐所得票數整整多了一倍,「國民陣線」的得票率也從2002年的18%上升至2017年的35%,而在慶祝勝選的晚會上,馬克龍雖然絕口不提對手馬琳勒龐,但卻向極右選民示好,表示理解他們的憤怒與不安,寄望在五年任期內保護弱者,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團結,努力彌合社會族群裂痕。從馬克龍勝選後的種種言行來看,他已經正視並且接受極右勢力的崛起、發展,而且嘗試策略性地吸納極右選民,機巧地回應他們的訴求,將他們納入自己的思想價值框架下進行適度的改造和修調,最終取得他們的真正支持。

馬琳勒龐在這次選舉中得到三成五的選票,得到超過一千萬的法國選民投票支持。(資料圖片)

馬克龍「中間路線」吸納了「極右」,合成為「中間偏右」;同樣,他也會吸納「極左」,合成為「中間偏左」。他並無「超越左右」,只是想以「中間路線」為座標,采擷「左右」之優良,朝著得到社會最廣泛支持的國家領袖的目標邁進。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