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局政助任命.博評】林鄭月娥施政新風:紅而不專

撰文:劉細良
出版:更新:

林鄭公佈新一屆副局及政助名單,相信這分名單令她與溫和泛民之間的政治蜜月期告終,擴大問責制是在2008年公佈實施,也成為壓死曾蔭權民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原因是公眾質疑用人標準不清,甚至成為建制政治酬庸,而支持泛民同時也支持曾蔭權的民意發現,政務官系統出身的特首,政治上原來與董建華等紅色政客是同一貨色。歷史總是不斷在循環。

1)政治封閉性

據悉在2008年擴大問責制時,政府其實知道不能「太左」,當時是有兩輪的正式遴選,也有group discussion section,儘量效法政務官選拔制度。在政治上,希望從非建制智庫中吸納新面孔,所以才有來自Roundtable的陳智遠丶三十會的莫宜端丶資深傳媒人邱誠武丶葉根銓丶蔡少棉丶學術界潘潔等人。反觀同樣是政務官出身的林鄭,公佈名單官員之政治背景,除兩位警隊及三位公務員外,其餘全屬建制派背景,來自深紅組織包括教聯會丶民建聯丶齊心基金(梁振英後援會)丶團結香港基金(董建華個人智庫),政賢力量(西環系統)等,至於淺紅組織有自由黨及民主思路,留任發展局政助的馮英倫則是梁振英左右手。莫講話無一人出身泛民,連社會上政治相對中立的政策智庫丶議政團體也無一人,難道香港政治人才只在建制派?抑或是特區政府人事任命權力已經喪失,交予西環第二枝管治隊伍呢?其實,大家細心看他們政治背景,會看到一條隱形政治線。

今次民建聯陳百里(左,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丶徐英偉(右,勞工及福利局)兩位晉升副局長,顯示左派政黨將逐步組成問責官員主體(政府新聞網)

2)紅而不專

問責官員是協助政府打民意戰丶爭取社會主流支持丶溝通反對派及應對傳媒,需要有一定人脈及政策政治論述能力,即所謂standing,否則只會淪為政治速遞員當跑腿,背後被局內政務官恥笑。林鄭這份名單,大部分都不為傳媒所認識,「唔知佢係乜水?」今時今日新媒體已經成為主流,具備政治論述能力才是「王道」,我不認為這份名單內任何一人具備帶領政府reach out 的能力。

3)紅色人才庫

這種政治封閉性,是一種長期政治部署,今次民建聯陳百里丶徐英偉兩位晉升副局長,顯示左派政黨將逐步組成問責官員主體,取代過渡期間政務官出身局長,未來的局長可從這些不見經傳的紅色人馬蔡若蓮丶馮英倫丶張曼莉中尋找。過去物色的官員,大家總會知道其政治經歴,有跡可尋,今次開始更多不為公眾認識,出身紅色小圈子的圍內人物蒲頭。

今次林鄭力排眾議,任命選舉落敗的深紅教聯領導層蔡若蓮出任副局,是逆教育界及主流民意而行。(資料圖片)

4)蔡若蓮挑機

梁振英好鬥,但籌組政府至少還吸納了中間派資深政客張炳良丶陸恭蕙等人,而政治色彩濃厚的人馬,則安排在中策組丶行政會議內。今次林鄭力排眾議,任命選舉落敗的深紅教聯領導層蔡若蓮出任副局,是逆教育界及主流民意而行,如果這是施政新風,咁就好得人驚!這部署是西環為全面控制特區教育政策鋪路。

從這份名單所見,林鄭政治能量乃歷屆最薄弱,而西環之強勢,比梁振英年代更盛,於是產生了紅而不專的施政新風。DQ議員丶一地兩檢丶再加上招攬深紅人馬入政府,她同主流民意的蜜月期及民望籌碼,看來快將用盡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