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年到十四年 抗戰歷史的真相還原

撰文:鐸生
出版:更新:

中國教育部近日宣布,大陸中小學教材自2017年開始,涉及抗日戰爭的「八年抗戰」要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戰」,即抗戰歷史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而非以往的1937年「七七事變」到1945年。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儘管當時抗戰尚未全面展開,但當時中國各政黨、各階層的自發抗戰早已出現。(Wikipedia)

八年與十四年之爭

關於「八年抗戰」的最初來源,今天人們能夠找到的時任中央政府的最早說法,來自於1945年8月15日國民政府發表的《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其中有「我們的抗戰……八年奮鬥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實現」、「我全國同胞們自抗戰以來,八年間所受的痛苦與犧牲……」的關於「八年抗戰」的說法。大多數當事民眾對於抗戰的感觀,始於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的全面入侵下的山河變色和顛沛流離,這種切身的感受使得抗戰的「八年」記憶被民眾廣為接受,相比之下1941年中國正式對日宣戰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儘管中共後來也繼承了「八年抗戰」這一說法,但它對抗戰時長的認知向來有自己的一套看法。1945年4月,在抗戰即將結束的時候,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作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報告中明確提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這一表態,反映了中共實際上更傾向於將1931年作為抗戰歷史的起始點。2006年出版於中共黨史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中也曾談到:「(八年與十四年)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

中國教育部於1月10日向國內媒體證實,要求國內中小學在2017年之春季教材伊始,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

為什麼是十四年抗戰

從紀念抗戰的角度出發, 「八年抗戰」的提法,某種程度上缺乏對從1931年就開始的局部抗戰的認可。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儘管當時抗戰尚未全面展開,但當時中國各政黨、各階層的自發抗戰早已出現。中共組織的東北抗聯對日本在東北的統治進行了頑強的反抗;中國青年黨組織的「抗日義勇軍第八梯隊」,活躍於東北及長城地帶;包括中央軍在內的國民黨軍隊也曾在長城、綏遠、上海等地,多次與日軍進行激烈作戰;各界名流組建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紛紛為抗戰募捐籌款。雖然當時中國政府為了掙得國聯軍援(國聯成員國不得向戰爭狀態的國家進行軍援),也因為寄望於國聯的調停而沒有正式和日本政府宣戰,但各界的自發抗戰之舉,可謂數不勝舉。比如1932年4月,當時中共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就發表《抗戰宣言》,宣布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在這期間中,也活躍着一大批光照青史的抗日英烈。東北抗戰中殉難的楊靖宇、趙尚一、趙一曼等,立馬嫩江的馬占山、毀家紆難的趙洪文國,以及為東北和長城抗戰而死的苗可秀,都是傑出人物。更不用說在國民黨軍領導下,那些連名字都未能留下、戰死在長城、淞滬、東北和綏遠的抗日戰士。將這些錄入抗戰歷史的恢宏記憶之中,不僅僅是對當時國民抗戰行動的認可,更是對抗戰英烈們的尊重。

單純考慮歷史本身的話,將抗戰時長從「八年」修改為「十四年」,也更符合抗戰真實歷史。實事求是地說,早在七七事變全面抗戰之前,中日之間的大規模戰事就不曾斷絕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襲瀋陽北大營,開始入侵中國東北,中國東北軍先後自發與日軍在錦州和江橋進行大規模作戰。1932年1月28日,日本入侵上海,與上海駐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交戰,雙方動員總兵力超過15萬人。1933年1月,日軍入侵熱河,進攻長城沿線的中國軍隊,中方調集了國民革命軍第29軍、17軍、67軍等部隊與日軍作戰,此次戰役持續了近四個月。1936年11月,中國軍隊在綏遠百靈廟地區擊潰日偽軍,此戰前夕,僅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上海組織了300多個宣傳隊,赴綏慰問團有80多個,而當時上海、北平、南京、廣州、香港、桂林等數十個城市先後都建立了支援綏遠抗戰的組織。

從雙方前線的正規部隊規模、戰事持續的時間和後方的輿論動員來看,儘管這些戰事時斷時續,但實際上已經與開戰毫無差異。對於這一點,反右運動受害者章乃器之子、著名獨立歷史學家章立凡也承認,從歷史的角度看,修改這場戰爭起始時間的決定合乎情理。

另外,若以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以往「八年抗戰」的說法,不但無形中忽視了此前日本對中國東北、華北和上海地區的侵略罪行,也極大地低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日本對於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件侵吞中國東北開始的,隨後日本又發動了1932年對上海市的入侵,1933年對熱河省及長城一線的進攻,以及數年多的對綏遠京津等地的持續侵蝕。在此期間,日本公然將國際法視若無物,不斷以堂而皇之的軍事侵略挑戰國際秩序。從某種程度上說,1937年「七七事變」以及抗戰的全面爆發,只是日軍接連挑釁下矛盾積累的結果。單純以「七七事變」作為起始點來談抗戰,不僅僅是削減了中國抗戰的歷史正當性,更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日本此前的侵略罪行。因此,十四年抗戰,有利於督促日本反思其戰爭罪行,並鞏固當前的東亞和平局面。

另外,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做出了巨大犧牲,其貢獻卻被國際社會長期低估。十四年抗戰的說法進一步確認了中國最早反法西斯戰勝國的歷史地位,有助於世人更好地理解中國抗戰對於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意義。當然,考慮到1937年之前國民政府對於抗戰的消極態度,以及中共的積極抗戰努力,將「八年抗戰」的說法改為「十四年抗戰」,客觀上也有利於中共爭奪抗戰的話語權。至於日本的過度反應,根本就毫無道理,一個迄今還在推卸侵略責任的國家,沒有資格對這場戰爭說三道四。

習近平閱兵(新華社)

「十四年」是如何出台的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修改,既是習近平本人對抗戰歷史認知的體現,也反映了部分抗戰老兵的願望。

早在在2015年的九三閱兵中,習近平曾用十四年形容抗日戰爭的時間跨度,「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2015年的7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七七事變之前的六年抗戰歷史,他曾就這六年歷史的重要性做出這樣的評價:「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八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後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十四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習近平的這些說法,表明他本人相當認可「十四年抗戰」的說法。

到了2016年大陸兩會期間,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洪袁舒受抗聯老兵李敏委託,提出「關於儘快將我國十四年抗戰史寫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向教育部做了提案。2016年6月,教育部就此向她作出回復,並在不久前發專函將此建議落實。

因此,「十四年抗戰」的歷史觀,不但有助於還原歷史真相,更能夠讓那些抗戰英雄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同時也有利於世人牢記歷史教訓,以鞏固當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