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內地新移民比例竟拾級而下?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港人移民海外數字,去年創出3年新高;離港人數如此,反過來看,究竟甚麼人移民來港了?並且所佔人口比例愈來愈多?
答案,原來不是內地新移民,就連筆者也大嚇一跳……

港人移民海外數字,去年創出3年新高;離港人數如此,反過來看,究竟甚麼人移民來港了?(資料圖片)

離港移民潮(emigration),近年成為潮流話題。至於,來港移民潮(immigration)又是怎樣一回事?坊間似乎未有深究。各界一般錯誤認定,內地新移民乃香港最大來港移民來源,多年來均一直沒有糾正過來。

大家不禁要問:以上說法,到底有何證據支持?

的而且確,在單程證制度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內地人獲批來港。最新資料顯示,2015年共約3.8萬人持單程證來港,相關數字固然不少;然而,這其實創出了1995年以來最低,除以365天計算日均涉及105人,亦遠遠少於每日150人的上限配額(事實上,配額絕大部分時間未有用盡)。箇中反映,單憑觀感認知事物難免存在偏差。

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內地人所佔香港人口的比例,竟亦沒有節節上升,反之卻是拾級而下。(資料圖片/余秋婷攝)

更加弔詭的是,根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內地人所佔香港人口的比例,竟亦沒有節節上升,反之卻是拾級而下。按出生地點分類,來自中國內地/澳門/台灣(以下簡稱「內澳台」)的香港人口,2006年約為230萬人,2011年約為226.8萬人,2016年約為227.2萬人,人數雖然大致平穩,10年來差距都在3萬左右;不過見諸所涉比率,2006年為33.5%,2011年為32.1%,2016年為31.0%,就現明顯下跌趨勢,人口比例愈來愈少。

值得留意的是,這批出生地點來自「內澳台」的香港人口,絕大多數都是回歸以前已經來港的「舊移民」,亦即隸屬坊間定義下的本土香港人。2006年人口普查指出,來港超過10年的相關人口,亦即1996年前已在港定居的,人數為186.5萬;比較2016年「內澳台」的227.2萬人,相關「舊移民」不單高佔了82%,簡單運算之下,回歸20年來的「新」的「新移民」人口則粗略只涉40多萬(當然,這未包括期內去世人士,惟無論如何「舊移民」肯定遠遠多於「新移民」)。

而事實上,以居港年期分類,「新」的「新移民」的人數及人口比例均見下降。對比2006年,來港3年以下的新移民涉14萬或2.1%、4至6年的涉13.9萬或2.0%、7至9年的涉15.3萬或2.2%,但到2016年,3組數字分別減至13.4萬或1.8%、11.6萬或1.6%、14萬或1.9%。也就是說,不單包括「舊移民」在內的「內澳台」移民比例正在減少,就連當中的「新」的「新移民」人數和人口比例亦明顯淨減少了。

那麼,在港新移民愈來愈多的說法,恐怕經不起統計數字的考驗。

好了,回到文首的問題:移民離港潮下,甚麼人來港呢?觀乎出生地點和種族分類的人口淨變化,答案乃是來自「其他地方」的移民,這跟「內澳台」來港狀況呈現此消彼長之態。

(作者提供)

如前所述,過去10年來,出生地點來自「內澳台」的人口比例,累積減少了2.5個百分點,人數亦淨減少約2.7萬;然而,來自「其他」出生地點的,則增加了2.2個百分點,人數則淨增加18.6萬。以不包括外傭的種族分類,白人便由2006年的3.6萬人,升至2016年的5.8萬人,增幅多達60%;至於撇除白人、菲律賓人、印尼人計算,「其他」者更從不足10萬人,急飆至近18萬人,當中,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的俗稱「南亞兵團」的人數,便淨增加3.2萬至8萬人,增幅亦近70%。

恰如不在港出生的本土派梁天琦反問:「出身與本土何來衝突?」(資料圖片)

總括而言,以上數字反映一個現象:雖然,每年都有數萬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但他們卻未必成為香港常住人口的一部分。事實上,在超過九成中國籍人口視香港為永久居留的同時,亦有多逾10萬「內澳台」人口不以香港作為永久居留地,後者數字便較10年前升近50%。其中一個可能,實不排除內地人來港僅僅作為移民他國的踏腳石;換言之,所謂港人移民海外創新高,可能就包括不少新移民......(可惜官方沒有相關統計)

其實,出生地點在香港的人口比例,與10前年比較就出現輕微增加跡象,由60.3%增至60.7%,反映所謂「香港人被溝淡」現象似未發生。誠然,這個計算包括「單非」以至「雙非」人士。但恰如不在港出生的本土派梁天琦反問:「出身與本土何來衝突?」重要的是,正當94.6%香港人口以廣東話作為語言或方言,以普通話作為慣用語的比率只得1.9%,數字比主要見諸老一輩的福建話、客家話、潮洲話的2.1%還要少,亦低於英語的4.3%--以文化角度來看,究竟是香港人被內地化了,抑或是「新移民」被香港化了?

這就是人口普查所顯示的狀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