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滋味》導演張經緯:我不會在電影中扮特首

撰文:袁曉君
出版:更新:
張經緯導演(左一)透過9位年輕人的生活去說2015年的複雜性,希望觀看者能從中換位思考。(梁碧玲攝)
紀錄片《少年滋味》是張經緯執導,談及現時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問題,9位少年如何面對身邊的問題。(梁碧玲攝)

紀錄片《少年滋味》昨晚(27日)舉行首映禮,導演張經緯曾執導《音樂人生》,而新作是一齣關於年輕人的紀錄片,從萬人中挑選9位10至24歲,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年輕人跟拍,從中展現時下年輕人如何面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等問題。

張經緯透露當初青年協會找他拍的時候,很快就決定接受,「他們做了幾十年的青年工作,加上電影的因素是音樂的人生、年輕人和紀錄片,所以很快就開始。」之前拍攝《音樂人生》用了6年的時間,能從中看到人在時間的發酵下如何改變;而是次《少年滋味》拍攝一年多,導演就思考,片段的重點應放在甚麼地方,「年輕人在這幾年變得複雜,從『反國教』開始,他們在很多社會事件走得很前面,我們這個年代人存了很多對年輕人的疑問和興趣。要如何拍攝一個當代香港年輕人,不是像《音樂人生》拍一個人6年,相反今次是希望從9個少年身上反映香港的2015年,有個人的問題,也有家庭和社會的問題。」

談及年輕人這幾年的改變,導演覺得科技發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大家接受的資訊很多,但是一個事件的時間不會延續很長,「資訊很快,重視個人參與是一件好事,但是很多時候資訊快,沒有完全消化就表態,是一個廉價的參與。大家很快表態,但是事情又不是那麼容易了解,是很矛盾的。」導演笑說舉例,黎明的咖啡廣告點擊率很高,但是短時間內就沒有人討論。

透過紀錄片帶出主題訊息

紀錄片《少年滋味》用9個年輕人去說2015年的複雜性,導演張經緯選擇用紀錄片的形式去探討,從他們的口中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導演作為忠實的聆聽者,不會去否定他們,部分問題更會深化,然後在電影中重現,「可能他們說出來的,正是我們面對的問題。但電影最後是Open Ending,我不想在電影中扮一個社會家或者特首。」9位年輕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特點,導演表示小朋友是開心的,也是最讓人見到希望的,他們的表達得更加直接,童言無忌,紀錄片正正是記載他們所說每一句話,希望能從中有換位思考,「電影很廉價,並不是說價錢便宜,而是你能在80分鐘裡,進入很多人的生活中,同一個場景會有不同的角度出發。」

說起香港的紀錄片,張經緯導演表示一直都不多,但是這次的製作模式其實在其他國家也是這麼做,「有NGO出資,加上他們想帶出一些訊息,但也不想太過庸俗,針對議題去探討,這一個是新的資金出路。」同時,也談到現時上映的場數比之前多,「之前只是在4個戲院上映,到現今有16個戲院上映。」原因在與觀眾開始改變,如今社會有很多電影觀眾更加關注本土的議題,「他們已經不是80年代那樣,進去戲院笑一笑就算了,現在關注進入戲院是希望能有啟發性和認同感。」

認同感,年輕人的痛苦在於找不到認同,同時張導演覺得香港電影也在尋找認同感,「大家都在尋找本土、尋找自己的認同,這個過程是困難的,但是不需要太悲觀,有一些香港電影已經找到他們自己的定位,例如黃修平導演的電影等等。」部分人覺得「香港電影已死」,張導演認為不需要太過自暴自棄,要去尋找一個清晰的定位,「其實不要太悲觀,還有可以改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