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生活時尚

美潮流日(一):文字載體打開視野之旅

/ 撰文 梁譯文
/ 2018.04.05
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日本人喜歡美式元素,但又不想太正統,所以創立了日本人獨有的美式風格「AME-KAJI」(AMETORA)。

UNITED ARROWS & SONS總監・小木"POGGY"基史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美國作家W. DAVID MARX

於2015年,美國作家W. DAVID MARX推出一本日本與美國服裝關係的書籍——《AMETORA: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照書名所解讀亦可略知一二,內容大概講述現今「日本是如何拯救美式服裝風格」,無可否認,日本這個東洋文化之國,可說是完美地傳承了美式服裝,並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為何日本所生產的美式服裝更勝美國呢?」,書中從多種造型元素作剖析,更從東岸的學院風、西岸的衝浪文化、牛仔丹寧造型等作延伸,DAVID MARX更以現今日式複合英語「AMETORA」一詞作為書本開端,意指經過日本人消化過後的獨有美式風格。

《AMETORA: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

放眼日本服裝文化上,顯而易見當今日本已經完美傳承了美國經典,雖則兩國在地理上位於「一東一西」,但這大半世紀中卻有著各種千絲萬縷兼不可分割的關係。深入一點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敗北後,美國向日本提出全面的支援,並協助日本復興經濟,所以在1950年開始,美式文化全面植根於日本任何一個角落,但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讓美國文化在日本爆發的重要一環就是大家往往忽略了的「讀物」。

《TAKE IVY》

如要了解日本的書本是如何打開日本人民對美國的視野,除了近年的《AMETORA: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之外,至今依然被日本人視為美式學院造型天書的《TAKE IVY》卻是關鍵之物。在第二次大戰過後,日本經濟進入低潮,日本國民根本沒有外遊的機會,皆因這是一種相當奢侈的消費,如果日本人要吸收嶄新的資訊,往往要靠進口的雜誌汲取資訊,但當然價錢偏高亦不是所有人民能付擔得起,所以當《TAKE IVY》的出現,卻令日本人重新燃點起對外地的求知慾。

要了解《TAKE IVY》,首先要知道「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的出現。於1936年,《THE NEW YORK TIMES》體育專欄編輯JOHN KIERAN留意到八所東岸名校大學的校刊學生編輯們正在建立一個頂級學院的體育競賽協會,一年後便在報章中以各學院牆上的常春藤植物為代名詞,創下了時至今天大家依然慣用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一詞。而這八所名校包括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及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6

VAN創辦人石津謙介(KENSUKE ISHIZU)

《TAKE IVY》是一本早在1965年經已出版的經典相集。在六十年代初,日本男生品牌VAN JACKET創辦人石津謙介(KENSUKE ISHIZU)決定到美國拍攝當年大學生們的衣着造型並結集成相集,其主因是為了讓日本年輕人擴闊視野,而這次破天荒的企劃,也成就了日後日本時裝文化的趨勢。這趟遠洋之旅,石津謙介邀請了由日本老雜誌《MEN'S CLUB》封面的御用攝影師林田昭慶(TERUYOSHI HAYASHIDA)所記錄,並與長谷川元、黑須敏之遠卦美國,在八所歷史悠久頂尖學府所組成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中,捕捉各大學生們的日常寫照及造型,當時這批照片沒有作任何修改,大學生們身上的各款單品,包括牛津紡恤衫、衛衣、棒球外套、斜布褲、帆布鞋等單品,拼湊成散發着瀟灑感的學院風造型,原汁原味地透過林田昭慶的鏡頭所呈現,也成為了男生歷久不衰的「永恆」之物。

當時《TAKE IVY》在日本迅速完賣,後來相片經主編輯西田豐穗(YUTAKAHO NISHIDA)刊登在《MEN'S CLUB》,林田昭慶先生的作品相照繼續承傳下去成為經典。留意到日本年輕人對於IVY STYLE的熱愛,1965年日本男生時裝雜誌《平凡パンチ》(HEIBON PUNCH)的創刊號也主打以美式學院風為主打,深入報導IVY STYLE造型。

1965年日本男生時裝雜誌《平凡パンチ》(HEIBON PUNCH)的創刊號

除了《TAKE IVY》之外,當中更有一本雜誌不可不提——《MADE IN U.S.A. CATALOG 1975》。在研習這本經典「讀物」前,必先熟悉兩位核心編集長石川次郎與木滑良久,二人均曾在《平凡パンチ》(HEIBON PUNCH)擔任過雜誌編集長,在1973年離開後平凡雜誌後,石川次郎與木滑良久在1975年出版的《MADE IN U.S.A. CATALOG 1975》便是影響着日本時裝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

《MADE IN U.S.A. CATALOG 1975》與《MADE IN U.S.A.-2:SCRAPBOOK OF AMERICA 1976》

這本更是日本史上第一本全面講述「美國製造」的日本刊物,石川次郎與木滑良久史無前例地只拿着一部相機與一筆一紙,赴美實地採訪拍攝取材,內容包羅萬有,不只是着眼於服裝,就連美製的日常用品、家居電器、音響設備、運動器材及生活工具等元素也包含在內,感覺就像透過書本遊歷了美國所有地方,了解到當地的文化一樣,讓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人大開眼界。當年書本雖然售價一千三百日元,但出版後卻迅即完賣,成為了日本青年人的主要話題,正因為《MADE IN U.S.A. CATALOG 1975》大受好評,次年二人再推出《MADE IN U.S.A.-2:SCRAPBOOK OF AMERICA 1976》,現今如要在網上購買這兩本原版刊物,價錢高達三萬多日月,而且更不是容易搜尋得到,為了讓更多人能重溫,1998年決定作第一次復刊,2006年也作第二次復刊。其後於1976年,石川次郎與木滑良久再度回歸「平凡社」(MAGAZINE HOUSE),以《MADE IN U.S.A. CATALOG 1975》為基礎,創立了今後人所共知的《POPEYE》。

+5

1976年《POPEYE》創刊號

1976年夏天,回歸日本的木滑良久以「MAGAZINE FOR CITY BOYS」為題材,創造出至今四十二年歷史的雜誌《POPEYE》,《POPEYE》的名字由來除了是美國經典卡通人物「大力水手」之外,另一解釋為「POP EYE」,即是「潮流眼睛」的意思。

在當年創刊號的第一專題中便再度以美國為題材,在西岸洛杉磯逗留了兩個星期,並與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簡稱UCLA)的大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喜好以及習慣,因為《POPEYE》的插畫家小林泰彥認為:「大學就是最好的資訊來源。」 ,時至今天《POPEYE》在製作上依然會到訪不同地區挑選單品作推介,但這種做法很多人會認為多餘或費力,不過《POPEYE》一直以來卻堅信:

只有記者親自到訪商店挑選會在雜誌上推薦的單品,以及作第一身採訪,才能真正了解到該單品背後的故事,這樣文章才有感情,單品才有生命力。

《POPEYE》
+6

1976年絕對是日本時裝文化的重要時刻,除了《POPEYE》誕生之外,日本著名商店BEAMS由設樂洋(YO SHITARA)正式創立。設樂洋直言在當年,日本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的年輕人也希望生活在美國環境之中,所以第一間BEAMS直營店便以美國UCLA大學生的房間作為設計理念,當中所販賣的單品全是設樂洋親自到美國所選購,而且他挑選的東西有很多也從未在日本曝光過,所以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店舖。另外最值一提是BEAMS的標記,如大家細心留意,可看到右方的飛機環繞著地球,其予意BEAMS會為大家帶來全世界最好的單品!多年來可看到BEAMS與《POPEYE》的關係,在2016年《POPEYE》的40週年,雙方更聯名設計了多款美國風單品作紀念發售,就是它們這份執著與熱情,令美國文化得以在日本或世界繼續傳承下去!

+3

BEAMS與《POPEYE》,即使業務不一樣,但多年來雙方一直互相扶持成長。

BEAMS創辦人設樂洋

BEAMS創辦人設樂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