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解密系列五】英方認低估民意壓力 倡多諮詢牽制中方

撰文:蔡傳威
出版:更新:

中英雙方在1984年簽署聯合聲明後,一邊準備12年後政權移交,一方亦在過渡期作部署。《香港01》遠赴倫敦英國國家檔案館,翻查最新一批解密文件,披露了30年前、即香港過渡期之初英方在香港的盤算和思路,反映英方盡力維護其在港的長遠利益,及在加快推動本地化,爭奪民意以牽制中方。密件亦讓公眾一窺,當時受港人歡迎的已故港督尤德,如何拒絕增加港督的權力,以限制政權移交後行政長官的實權。
1985年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儘管中英雙方在1984年底正式簽署了聯合聲明,決定12年後香港的前路,但港人對自己的未來,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被蒙在鼓裡,加上港英政府刻意收緊輿論,年底立法局又首次引入間接選舉,民意代表、壓力團體及傳媒均向政府施壓,民情仍然躁動不安。
新一批解密文件披露,當時倫敦承認,「古老的殖民地模式」已應付不到民情,又認為港府低估了壓力團體的破壞,推動特權法過程更加是誤判民意,認為港府應該多做綠皮書作諮詢,一方面凝聚民意,另一方面令中方難以反對。當年長期採訪中英談判的劉銳紹認為,英方當年正是刻意利用民意來牽制中方。
攝影:政府新聞處圖片

密件揭示數份時任英國外交部香港科科長高德年(右二),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衛奕信(右一)之間的通訊內容。二人討論港英政府處理民意上有不足,高德年認為應多做綠皮書諮詢,此舉可凝聚民意令中方難以反對。(政府新聞處圖片)

1984年12月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訂,香港前途終於塵埃落定,之前幾年港人不安,出現移民潮的情況似有減退跡象。1985年是踏入過渡期的第一年,儘管中英兩國的合作氣氛仍相對融洽,中英聯合聯絡小組開始就過渡期的具體安排商討,但英方在社會管治層面,作出不少重大轉變,既令港人不安,亦觸動中方的神經。

港府擬箝制言論

港府當年強推立法局特權法,已引起法律界及傳媒界質疑有侵犯人權的意味。另一方面,當年港英政府為控制輿論,先後作出多項舉措,包括大力推動成立傳播委員會,表明是英聯邦國家的同類組織,並在5月首先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外界擔心這組織是干預和控制新聞自由的工具。

到6月,社會有團體大搞焚燒不良刊物活動,警方又大舉搜查報攤,加強執行不良刊物條例,政府隨即表示計劃成立不良刊物審裁處,令外界擔心是對言論和出版的控制。政府在9月再發表廣播事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其中一項建議成立電台和電視投訴審裁處,被批評是對兩家電視台干預。上述多項舉措,均惹起社會輿論反彈,其中傳播委員會的籌委會,最後落得解散下場。

密件顯示港府怕成跛腳鴨

英國國家檔案處最新解密的文件中,便記載了當年倫敦對港府施政的評估。一份名為「香港內部政治狀況」(Internal Political Situation in Hong Kong)的文件,記錄於1985年7月英國外交部香港科科長高德年(Anthony Galsworthy)及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衛奕信(David Wilson)的往來電文。

高德年提到,香港市民政治意識提高,不能期望市民再經常同意政府,香港將來要管理自己地方,會難免引起政治爭拗。他分析,中英聯合聲明對公眾是創傷,2年前市民不會相信英國在1997年會結束管治香港,因此出現高度的焦慮和驚恐。

The population is suddenly confronted by a need to face up to realities which they have always been able comfortably to put out of their minds. The combination is a high level of genuine concern, and even fear, with political inexperience and naïveté is a volatile mix.
英國外交部香港科科長高德年

他說港府的架構是「古老的殖民地模式」(archaic colonial model),但民意愈來愈不滿,難以應付。中英聯合聲明後,港府突然面對新處境,在中方的掌舵下,怕自己成為跛腳鴨,港府覺得有需要持續做強硬的政府。但高德年續道,英方一向對殖民地的政策,是盡力幫助本地居民,政府便愈來愈需要進行諮詢,這會增加港府壓力,港府要在眾多諮詢中舉步維艱,這是很難平衡。

1985年為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踏入過渡期的第一年。密件指出,英方認為市民政治意識提高,但港府的架構仍是「古老的殖民地模式」,難以應付愈來愈不滿的民情。(Getty Image)

港府難管理躁動的傳媒

他又稱,港府的公關架構亦不太好(not very impressive),面對躁動及幼稚的傳媒,即使用最好的工具亦很難管理。不過港府仍然有正面因素,以往對批評很少容忍及對民意不耐煩的港府舊人物,如今都已退休。新上任的布政司鍾逸傑及其副手施恪均反應迅速,並具備政治敏感度,會在整個政府中定調。

高德年亦提到港府在過渡期如何處理民意。他說倫敦西敏寺式的對抗政策,未必適合香港,建議港府應多用綠皮書去作諮詢,又指1984年代議政制綠皮書是有用的先例,政府更容易去建立強硬政策。他分析,這種討論會影響到中國,一方面令中國有機會發表意見,另外當香港市民表達意見,政策得到本地廣泛支持時,中方會難以反對。

Once public views in Hong Kong have been thoroughly aired, it will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Chinese to oppose policies which clearly have widespread local support.
英國外交部香港科科長高德年

他在信中總結,指即使港府改善公關及多作諮詢,仍然會面對比以前更甚的政治爭拗,必須學習面對,有時會不舒服,未來12年不是輕鬆的時間,與前3年一樣艱難。

衛奕信指民情有3大轉變

另一份解密文件是衛奕信向高德年覆信,指過去2年中英雙方秘密會談,令港人不清楚未來,形容港人十分痛苦。他同意高德年指港府公關做得不好,亦承認港府面對沒有民意基礎的壓力團體時,傾向低估其破壞。衛奕信分析,香港民情未來有3大轉變:一是會有愈來愈堅持的壓力團體,二是會出現更多要滿足選民的政治領袖,三是傳媒愛追細枝末節,對政府愈來愈批判,欠缺客觀分析及建議。

時任副布政司施恪(中)曾因處理的士加價而備受批評,密件顯示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英方首席代表衛奕信指,施恪雖有政治能量,但容易魯莾闖禍。(政府新聞處圖片)

批評副布政司施恪魯莽闖禍

衛奕信認為新的布政司鍾逸傑對政府很有幫助,他對民意有非常好的感覺,但對副布政司施恪則有保留,評價施恪雖具能力,但面對傳媒和公眾,則容易魯莾闖禍(bull in China shop)。

當年是行政立法兩局的議員李鵬飛憶述,1984年施恪擔任運輸署長時,處理的士加價事件,引致後來的士大罷駛及騷亂,令港督尤德不滿,「我還記得我們那時倫敦班Exco Member(行政局成員)要飛回香港,港督叫施恪唔好再處理,叫另一個行政局成員方心讓去處理民情。」

譚耀宗在1985年首次以勞工界晉身立法局,他形容英方善於發動民意,市民支持港府提出的措施,便造成中方同市民之間的矛盾,通過民情民意給予中方壓力。「如有人提八八直選,港英政府便收集民意,成立民意審裁處,即使你中方唔同意,九一年都要放吖,結果九一年都做咗。」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在整個香港前途談判前後,英方均刻意利用民意來牽制中方,令港人覺得英國管治好,從而抗拒大陸,為自己爭取最大的談判籌碼。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

報料請致電或WhatsApp 「01線報」:6511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