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斃六歲孫】疑患過度活躍症未確診 年半評估升學現跟進斷層

撰文:彭愷欣
出版:更新:

今(18日)日凌晨灣仔一間時鐘酒店發生外婆勒斃疑患有過度活躍症外孫的倫常慘案。涉案家庭的鄰居指,涉案外婆曾向她傾訴照顧外孫壓力大,因為外孫近日很易發脾氣,她擔心管教不力。據了解,涉事家庭為社署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跟進的個案,一直有社工跟進,惟為何仍會出現家庭慘案?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6歲前的幼童是由社署跟進有沒有出現懷疑過度活躍症或專注不足的情況,而升讀小一後則由教育局跟進,而學童升讀小學後,需時1年半至兩年方可識別學童是否患者,等待的時間會出現斷層問題。而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主席伍敏姿指出,政府較少關於過度活躍症的推廣,令照顧者無法得知從何渠道得到支援,建議照顧者多向人傾訴,以尋找適合的機構幫助自己。

據了解,6歲的死者在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及外婆相依為命。死者近日曾看醫生,懷疑是過度活躍症患者,外婆曾與鄰居聊天時提及自己照顧死者壓力大。據了解,6歲的死者剛升讀小一,要接受學校社工輔導,但死者媽媽未能講出為何學校社工要輔導軒軒。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學童由幼稚園升讀小一期間,針對過度活躍症學生的關注會出現斷層問題,因6歲前的幼童是由社署跟進有沒有出現懷疑過度活躍症或專注不足的情況,而升讀小一後則由教育局跟進。多數幼稚園與小學之間沒有互相通報過度活躍症個案的機制,導致出現銜接問題,學生入讀小學時學校未能得悉學生是否有過度活躍症,除非家長相當積極反應子女的情況,但大多數家長都不願意透露,認為子女長大了便不再有過度活躍症。

1年半至兩年評估個案 拖延治療時間

張超雄指升小學後,學校需時1年半至兩年重新評估學生是否過度活躍症患者。根據程序,一年級上學期教師會觀察學生行為,從中找出可能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個案。下學期教師會將一份評估過度活躍症的量表給個別學生填寫,量表由教育心理學家評估。二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視乎學校輪候時間而定,教育心理學家才能到校為學生進行正式評估。確診後,學校才會針對個別學生提供特別學習需要。

張超雄認為幼稚園與小學學校就特殊學生通報機制不順暢,拖延了患者的治療時間,建議參考小學升中時的做法,學校間提供齊全的資訊識別特殊學生個案,避免出現斷層問題。

教育局回應指,對事件感到十分難過。有關學校已啓動危機處理小組跟進事件,教育局會繼續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絡,提供適切支援。

張超雄指學童升小學後需要接近一年半至兩年時間才可確診是否患有過度活躍症。(資料圖片)

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指出,幼童時期較多渠道評估幼童是否患有過度活躍症,如衛生署母嬰健康院、自費機構、或由幼稚園轉介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等,一般評估時間由數個月至半年不等。惟診斷後的跟進服務才是最費時的,一般要輪候一年或數年才能到醫管局轄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見精神科醫生,梁建雄指,除非個案十分嚴重,否則醫生不會要求患者服藥。輕度患者一般會轉介他們自行參加相關訓練課程,而不少課程是自費的,令家長卻步。

照顧者受盡指責精神壓力大 感孤立無援

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主席伍敏姿指,社署本身沒有針對過度活躍症的措施,跟進社工或會向家長介紹相關社福機構,讓他們接受有關過度活躍症的訓練。而照顧過度活躍症患者的人士精神壓力非常大,長久下去連照顧者也有情緒病。因照顧者經常要面對外人的指責,例如患者在學校無法集中精神上課、行為影響到他人等,學校便會向家長投訴,令照顧者質疑自己是否管教不當;而患者的行為會引來奇異眼光,視其為「破壞分子」,身邊的親戚因此會排斥患者,著自己的小朋友不要與患者相處,令照顧者與親戚關係疏遠,久而久之便變成孤立無援。

伍敏姿:照顧者應多找人傾訴 避免不必要慘案發生

伍敏姿透露,協會中不少成員都曾表示壓力甚大、無助感強,「照顧者係屋企會好頭痕,要全天候睇住個小朋友,瞓得又少,精神壓力會好大。」伍補充,有時照顧者會出現「攬住小朋友一齊死」的念頭。她建議,照顧者應要向不同社福機構求助,與過來人分享自己的情況,從中找到適合的處理方法。她指,有不少社福機構有提供培訓課程,讓照顧者認識何為過度活躍症、如何照顧患者。

培訓課程是存在的,惟不少家庭沒有渠道得悉有何社福機構能幫助自己,伍敏姿解釋,因政府較少針對過度活躍症患者的推廣,令相關家庭得不到適當的支援。伍敏姿建議政府多做公眾教育,令社會知道過度活躍症是什麼,才能去除不必要的標籤各排斥,令照顧者和患者不必羞於啟齒,導致家庭因壓力爆煲而發生不必要的慘案。而照顧者可多與他人傾訴,從不同人的建議中尋找機構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