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字典系列1】 – PLAY的正確解釋│T媽親子生活

撰文:媽媽投稿
出版:更新:

長假期完結,爸媽和孩子都「玩」夠了吧? 近年不少爸媽意識到玩樂對孩子的重要性,然而說到如何「玩」才能令孩子吸收到「玩」的營養,卻沒有多少爸媽深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早在2013年已大力提倡「自由玩 (Free Play)」的概念,可是去年發表的調查報告反映1,仍有逾8成受訪者誤以為電子屏幕時間(Screen Time)和興趣班屬於自由玩樂時間。
【編按:作者為T媽】

(GettyImages)

不要拿興趣班當是玩

「自由玩」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由孩子主導遊戲,玩什麼、如何玩都是孩子自發,沒既定程序,不經成人指導和干預。因此,興趣班絕不是「自由玩」,包括游泳、舞蹈、繪畫這類看似娛樂性甚高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都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指定動作,欠缺「自由」成份,跟自己去游泳池游水、在家聞歌起舞、拿起顏色筆隨心所欲的畫,是不一樣的。除非你肯定過程中導師只是輕輕做個開場白,其餘時間都讓孩子自由發揮,否則興趣班是學習多於玩樂。「自由玩」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由孩子主導遊戲,玩什麼、如何玩都是孩子自發,沒既定程序,不經成人指導和干預。因此,興趣班絕不是「自由玩」,包括游泳、舞蹈、繪畫這類看似娛樂性甚高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都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指定動作,欠缺「自由」成份,跟自己去游泳池游水、在家聞歌起舞、拿起顏色筆隨心所欲的畫,是不一樣的。除非你肯定過程中導師只是輕輕做個開場白,其餘時間都讓孩子自由發揮,否則興趣班是學習多於玩樂。

(GettyImages)

認清娛樂或是玩樂

打機、看電視、上網等利用電子產品進行的活動,絕對只是娛樂,不是玩樂。這些活動局限孩子的活動範圍,也局限他們的想像和創作空間。以電子遊戲為例,大部份是過關形式,儘管孩子如何動腦筋破解箇中關鍵、鍛鍊技巧,也只是坐在固定位置,活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中,身心不但無法舒展,精神反而更繃緊。香港大學在2011-15年間進行過一項追蹤研究,顯示幼童在5歲時看電視及打機時間愈多,9歲時就有更大機會出現過重、情緒問題、過度活躍等行為問題,學業成績亦會較差。9歲是很關鍵的歲數,由小時候積累下來的身心問題,都在9歲開始浮現,爸媽在孩子9歲前未必察覺,可是到發現問題時,孩子的性格與價值觀已初成型,再作改變不是易事,所以認為正確的教養方式,應該越早進行越好,孩子的反抗越小

(GettyImages)

電子奶咀不可取

世界各地已有海量的研究說明電子科技不是孩子的玩樂良伴,再具創意的兒童軟件,也不及砌積木、堆沙有意思,在這個連科技巨頭Steve Jobs和Bill Gates都限制子女使用iPad及智能電話的世代,很難理解為何有些爸媽們仍對電子教材趨之若鶩,電子奶咀仍普遍,用打機換取「快啲做完功課」更不可取。爸媽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放學後上了興趣班、看了電視就是有足夠的玩樂時間,搞不好只是適得其反,無助他們從玩樂中獲益。

作者簡介: T媽,華德福幼兒教育老師。15年夏末誕下兒子TinTin後,對「教養」這課題產生濃厚興趣,開始修讀華德福教育,在TinTin 2歲時決定以陪伴孩子成長為前題,訣別繁忙的白領生涯,感受平凡的親子日常,還輾轉當上老師。

FB專頁:「T媽親子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tma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