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拒絕放行華為:以國安為名的科技博弈

撰文:王瑩
出版:更新:

美國所說的「國家安全」更像是一個用來對華為說「不」的借口,這背後是對中國高科技技術企業的擠壓,是美國與中國在科技層面的博弈。

中國電訊企業華為7月9日公布了其創始人任正非接受法國《觀點》周刊的採訪實錄。其中,主持人問到,現在華為是否準備好跟法國簽署「華為網絡無後門、無間諜行為」協議,任正非說:「隨時可以簽訂」。

隨後,在被問到「如果中央政府要求華為將從路由器、網絡設備上獲取的信息上交,華為如何拒絕」時,任正非在一面回答要為客戶負責,中國政府從未做過這樣的要求之外,也調侃地表示,「我們敢於承諾沒有安裝後門,希望你們去採訪美國公司,讓他們一樣與法國簽訂協定」。

這不是任正非第一次作出這樣的保證,此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談及華為願意與全世界國家簽訂無後門協議。

華為不斷出面談及願意簽署這樣的保證協議是要打消外界的擔憂,尤其是回擊美國對華為的指責。在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就有國會議員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拒之門外。

到了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依然以這樣的理由拒絕華為打入美國市場。特朗普5月簽署了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其中提到禁止美國企業使用可能會危害國家安全的外國電訊公司產品。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敦促盟友不要使用華為的5G技術和設備,理由同樣是美國認為華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蓬佩奧5月訪問德國時,曾威脅德國若使用華為設備就不要想共享情報。(路透社)

美國不斷稱華為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這並未阻斷華為與他國的合作。任正非6月底透露,華為在中國國外已經拿到了50個5G合同,發貨了15萬基站。他還提到,有130多個國家會用華為的5G系統。愈來愈多的人認同,美國所說的「國家安全」更像是一個用來對華為說「不」的藉口,這背後是美國與中國在科技層面的博弈。

近代大國的易位是由科技推動的。主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英國在19世紀成為全球第一大強國,而美國的崛起以及它今天的超級大國地位,則得益於第三次工業革命。

進入21世紀後,全球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是網絡技術尤其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有數據顯示,過去15年,數字經濟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2018年美國和中國的數字經濟已經分別占各自GDP的58%以上和38%以上。而電子通訊技術是數字經濟增長的關鍵。

依靠技術贏得現下超級大國地位的美國很清楚這一點,特朗普政府5月底還專門發佈了兩份針對5G技術的報告,並稱「5G競賽已經開始,美國只能贏不能輸」。

特朗普宣揚要保持美國偉大,而實現這個目的,科技是關鍵一環。(美聯社)

除了加強自身水平,美國對潛在競爭者也十分警惕。按照任正非所述,「在通訊科技上,美國沒有5G,也沒有光交換,很多東西它都沒有」,而華為「5G技術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有望引領5G對美國的衝擊可想而知。

與當下美國政府向華為施壓之情況類似的是,美國在1980年代也曾針對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最後的結果外界也很熟悉。而法國能源企業阿爾斯通的前總裁皮耶魯齊(Frédéric Pierucci)則在《美國陷阱》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阿爾斯通公司是如何被美國打壓,最終令法國失去了重要工業資產。

當下,支撐中國綜合國力崛起的,是其中國國內科技、工業等層面的迅速發展。如今當世科技和經濟秩序,基本都是以美國為主導,而以華為等企業的中國崛起必然會衝擊既有格局。中美之間的結構性衝突不可避免。

華為本身專注的是科技,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它面對的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有地緣政治的色彩。華為儼然是中美爭奪未來科技主導權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