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歐美掀起殺館潮 圖書館哀歌響遍

撰文:黃家欣 陳駿豪
出版:更新:

英國倫敦的卡耐基圖書館,位處泰晤士河南岸的蘭貝斯區(Lambeth),紅磚灰瓦,身歷百年。從前踏上門階,輕推館門,遊走於重重橡木書架,取下心頭藏書,安坐橡木長椅閱讀,享受玻璃穹頂透着的柔和陽光。各人看書讀報、使用電腦,瀰漫一片專注。不過,最近市政府落實改建計劃,關閉圖書館,內裏風景不再。縱然居民長期靜坐館外抗爭,大聲疾呼,守護人文空間,亦改變不了畫下的休止符。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圖書館本應為推動全城閱讀的重鎮,然而,卡耐基圖書館氣絕,在滾滾倒閉潮,再泛一浪。

2010年至今,英國已有350間公共圖書館倒閉,接近8000人因此失業。(美聯社)

相對隔岸的白金漢宮,卡耐基圖書館毫不尊貴。蘭貝斯區政府早前決定,將有110年歷史的卡耐基圖書館外判予社會企業,改建為社區健身中心,計劃在當地引來反響。居民批評政府剝奪使用圖書館的權利,在館外發起靜坐,要求政府保留圖書館。關注圖書館發展的組織My Library By Right直斥政府做法違反《1964年公共圖書館及博物館法》,政府有責任為市民提供「全面和有效率」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如今,改建計劃與法令相去甚遠。

倫敦圖書館結束營運 再掀倒閉波瀾

政府只承諾在健身中心內設置書架和電腦,代替圖書館功能,跟進調查計劃有否違法。但調查未果,政府已在本月13日關閉圖書館。卡耐基圖書館百年,盡歸塵土。

談起卡耐基(Andrew Carnegie),不得不提其一生的圖書館志業。有「圖書館聖人」美譽的卡內基曾說過:「為社區興建圖書館,就像在沙漠引進水流不竭的溪流」。卡耐基生於1835年,在工業革命時代創建鋼鐵王國,於20世紀富豪榜排行第二,僅次於同期的洛克菲勒。卡耐基年輕時,於匹茲堡度過。每逢周六下午都會到圖書館打發時間,平日更愛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圖書館帶給卡耐基快樂與滿足。1881年,這位巨富將所賺捐出,在美國成立首座「卡耐基圖書館」。其後16年,卡耐基共捐出1200萬美元,興辦接近3000間圖書館,幾乎遍及全球。加拿大、英國、千里達、南非、澳洲等都有以其命名的圖書館。1919年,卡耐基逝世,臨終前將九成財富轉交「卡耐基基金會」。基金會按卡耐基意願,繼續在全球各地建立圖書館,普及閱讀文化和樂趣。

蘭貝斯區的卡耐基圖書館關閉,只反映了圖書館倒閉浪潮的一波。2010年至今,英國已有350間公共圖書館倒閉,接近8000人因此失業,又宣布2017年前,會有近110間圖書館結束營運。政府希望將公共圖書館轉交私人機構或志願團體營運,從而節省每年開支,甚至改建圖書館為商業用途,獲取更大利潤。據My Library By Right的數據,經通脹調整,2009/10年度至2013/14年度,政府投放於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削減近三成。

政府減少投放資源,惡果連連。資源不足,圖書館長年人手有限,開放時間縮短,購入館藏數量大減,市民可以選擇書目持續不足。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經形容「圖書館內,人盡遺忘的瑰寶,我反之洗劫一空。」英國文豪百姓曾經引以為傲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步入衰微。

倫敦卡耐基圖書館結束營運,公眾關注傳統圖書館能否延存。(getty images)

學校圖書館資源遭削

不止社區,英國學校圖書館同樣面臨困境。當地學校認為實體書落伍,不值得再投放資源在圖書館,遂大幅削減圖書館資源。英國教師及講師協會調查發現,自2010年起,全英三分一學校圖書館資源遭削,圖書館管理員流失,甚至有兩間學校關閉學校圖書館。

學校以電子學習資源代替傳統圖書館功能,縮減圖書館開放時間。選購新書的責任,落入科任老師手上。協會成員塔特斯菲爾(Cathy Tattersfield)感到震驚,直言:「圖書館角色在於為同學介紹新書和作者,以及舉辦連串推廣閱讀的活動。」學校以至社會不明白圖書館的價值,況且落入科組,科任老師工作繁重,未必能專注為同學選擇合適的館藏。

政府功利思維 單憑使用率衡存在價值

政府大筆削減資源,圖書館倒閉浪潮席捲英國,或者有人想,圖書館用家減少,造就政府的決定。的確,英國圖書館使用率由2005至06年度約48%,減至本年度的35%,使用人數持續減少。美國圖書館的使用率亦有下降。適逢美國國家圖書周(4月10日至16日),調查機構皮尤(Pew)報告指,美國圖書館使用率由2012年的53%,減至2015年的44%。整體圖書館使用者下跌。

到圖書館的人減少,是否代表圖書館不再值得投放資源?不妨設想一下,沒有圖書館的世界,社會會變成怎樣的面貌?

小朋友在圖書館內圍讀,翻閱圖書。(getty images)

圖書館為社會保障安全網

愛書人自然首當其衝,失去自學知識、神往古今作家精神世界的天地。讀者安坐閱讀,選書隨喜的空間不再。不少長者、退休人士喜歡到圖書館閱覽報刊,或者追看年輕時無法專心閱讀的作品。外國圖書館功能多多(見另稿),不止供人借還圖書,甚至會舉行讀書組,以至烹飪班,讓有興趣的人學習,並且打發時間,很多人在圖書館一磨就是一整天。圖書館沒落,市民頓失可依存的公共空間。

何況現今書價飛漲,可以負擔買書的人並不多。圖書館為市民統一選購各類書刊,供市民借閱,能讓知識普及。圖書館亦提供可上網的電腦設施,這點對香港人來說,可能有點奇怪。然而,即使在美國,仍有近兩成人口無上網設備。不少市民在互聯網獲取資訊,仍要依靠圖書館的網絡。失業人士都依靠圖書館的上網、打印設備和求職資訊,尋找工作,為生活謀出路。圖書館是社會福利的安全網,保障弱勢貧困者獲得資訊和自學的權利。

享受資訊公平的空間

圖書館同時是公平的空間。代表不同意見、各種立場的著作或報刊,都能在圖書館獲得一席之地。公眾可以在這片資訊自由平等的空間,無偏見,無壓迫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意趣,體現書室間的民主。

無論是洋洋萬言的經典巨著,抑或充滿童趣想像的圖畫書,來到圖書館的人都可於圖書館尋求樂趣,分享閱讀和享受其他館內舉辦的活動。

在圖書館學習,經驗獨特,公眾大可在主流資訊和教育外,積累知識,開拓眼界和思考,步步踏上獨一無二的旅途,探索世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