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正解 緬甸應是「Myanmar」還是「Burma」?

撰文:陳康怡
出版:更新:

緬甸英文名究竟是「Myanmar」還是「Burma」,一直是各界疑惑的事。昨日(22日)昂山素姬在首都內比都(Naypyidaw)會見多國外交官員時,就國家名字正式解話,指國家憲法上沒有條款規定必須使用哪一個國名,故各國可隨意選用。

緬甸國家顧問兼外長昂山素姬,與外交官員會面,交代該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她發表演說時,突然提出要釐清外界應如何稱呼緬甸的疑惑。她強調,國家憲法上沒有明文規定必須使用哪一個國名,因此,外國可隨意選用兩個名字。

她還表示,自己習慣使用Burma,但並不代表其他人必須跟隨。為讓他人聽的更舒服,她本人亦會盡力改口使用「Myanmar」。「我想這就是外交,我們要學會包容對方」,她打趣說,逗得全場歡笑連連。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與昂山素姬會面。(Getty Images)

「Myanmar」還是「Burma」代表政治立場?

緬甸有兩個英文國名是基於歷史及政治原因。1824至1948年,英國殖民時代時,緬甸被稱為Burma。1948年獨立後亦一直沿用這個名字,直至1989年緬甸軍政府把這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名字改成Myanmar。 但英美等西方國家及昂山素姬不管新國名,繼續使用Burma。對軍政府來說,這是一種挑釁行為,政府曾警告素姬,要她停止以Burma稱呼緬甸。因此,選用國名成為政治敏感的話題,代表國家「站哪一邊」。 

美國政治人物到訪緬甸,曾就選用名字傳出趣聞。2011年,希拉里以美國國務卿身分出訪,絕口不提Burma或Myanmar,而用「這個國家」來稱呼緬甸。 奧巴馬於2012年到訪該國,更出現兩頭蛇的情形,與總統登盛會面時,稱呼該國為Myanmar,和昂山素姬說話時則改稱Burma。其後總統發言人解釋, 奧巴馬這麼做是「出於外交禮儀」,美國官方仍稱呼緬甸為Burma。

(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