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團體紀念台灣光復 倡議銘記抗戰史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75年前的10月25日,日本末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1884─1946年)在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向國民政府代表陳儀投降。為慶祝台灣脱離殖民統治,翌年8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明定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
10月18日上午,台灣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與中國大陸南京大屠殺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烈士紀念館合作舉辦「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 台北─南京視訊交流會」,盼能引起台灣社會各界重新看待、重視「台灣光復」的歷史事實。

1945年10月2日,國民政府代表陳儀(右)接受日本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將軍(左)遞交投降書。(網絡圖片)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長馬振犢指出,南京二檔館館藏史料中,涉台灣部份就有6千餘件,許多是台灣人民在戰後衝破重重阻撓、恢復中國國籍的檔案,另外諸如組織台灣義勇軍的李永邦、台灣革命同盟會的謝南光等人抗日作為均有史可鑑。史料彙編出版,體現當年許多台灣民眾為台灣回歸中國積極出謀劃策的真實情況。

而《銘記歷史》一書作者、日軍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葛道榮表示,台灣光復代表日本侵華戰爭終結,而這個戰爭造成許多家庭支離破碎,也給台灣同胞造成極大的苦難。呼籲兩岸要一同銘記這個共同的歷史記憶。

曾於美國紐約組織成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的邵子平指出,雖然在1952年的《中日和約》(台灣與日本簽訂)放棄向日方索賠,但民間索賠仍應繼續。特別是從1985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時任南京市市長的張耀華就已建議成立地方性紀念館,後來美國牧師馬吉(John Magee,1884─1953年)留下的南京血案影片(後拍攝成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問世,引起僑界、學術界和日本、韓國方面注意,但未引起中國國內重視。

2020年10月18日,台灣民主文化基金會、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與中國大陸南京大屠殺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抗日烈士紀念館合作舉辦「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交流會」,盼引起台灣社會各界重視「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許陳品/多維新聞)

台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認為,慶祝台灣光復75周年,更要連繫到日本殖民台灣之初的乙未戰爭。當時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98─1906年在任)頒佈《匪徒刑罰令》,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1915年在任)鎮壓、殺害原住民太魯閣族,但今日的民進黨政府對此刻意遺忘,甚至塗脂抹粉。

黃光國表示,除了日本,美國也是與台灣近代歷史高度相關的一方。1867年的羅發號事件(Rover incident)發生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先得(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的穿針引線、鼓勵日本佔領台灣,才促成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廷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方討論賠償時,美國駐中國公使田貝(Charles Harvey Denby,1830─1904年)還建議李鴻章,應顧全京畿要地,終導致台灣割讓。

電影《拉貝日記》海報。(網絡圖片)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史學系吳昆財指出,1950年代台灣的初中歷史教材還是「一個中國」介紹中國史,「我國即中國」,但1994年起使用《認識台灣》教科書後便成了「一中一台」;如今的《108課綱》上路,「一個中國」史觀已完全消失。他強調,研究歷史不是要重複過去的錯誤,而是要從過去的錯誤中解放出來。

曾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的吳俊宏表示,台灣雖已經光復75周年,但一點都不像已經光復。抗戰勝利就是反殖民、反侵略、反帝國主義的歷史,不過民進黨不但不想慶祝,還勾結帝國主義(美國、日本)。他指出,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犯過許多過錯,造成台灣民眾對大陸有着非常負面的印象,以及「反共仇中」意識,成為台獨運動的土壤,並將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矛盾,通通轉嫁給中國大陸。吳俊宏建議,大陸方面應加強讓台灣人民理解大陸發展的艱辛歷程是怎麼一回事,才更有同理心,增加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

台灣夏潮聯合會會長莫那能表示,台灣已越來越多人遺忘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從歷史來看,在台灣的漢族和原住民,一直在進行反殖民運動,光是武裝抗爭就死難60萬人。總計日據時期原住民有138次武裝抗爭,但因為「台灣光復尚未完成」,日本政府不僅未對慰安婦道歉,靖國神社還放着台籍原住民日本兵牌位,讓原住民先人被當作侵略戰爭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