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何看待阿拉斯加中美2+2會談?|數據分析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本文由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授權刊布

3月18日,中美兩國在阿拉斯加州首府安克雷奇開啟了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的第一場「2+2」高層戰略對話。這場會議以兩國高官的激烈言辭交鋒而引發世界矚目。

我們使用Meltwater數據庫採集分析了會議後一周之內的國際輿論對這次會議的報道和評論,着重關注輿論對美國政府代表——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評價。

截至3月26日,我們共分析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約1.4萬條相關報道以及網絡言論。通過Meltwater內置的文本情緒分析模型,對上述內容進行關鍵詞和情緒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新的洞見。

一、基於高頻關鍵詞的觀點列舉

以「安克雷奇+布林肯」做為初步關鍵詞,對互聯網上與本次高層對話的相關報道評論進行篩選。在搜索結果中,有幾組關鍵詞引起我們的注意:Biden administration(「拜登政府」,出現頻次為2,948),human rights(「人權」,出現頻次為970),Trump administration(「特朗普政府」,出現頻次為1,523),allies(「盟友」,出現頻次為1,595)。

中美2+2:圖為3月18日中美外交高級官員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進行首輪會面。照片最左方為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右二為美國務卿布林肯。相中最左方為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左二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AP)

在對整體搜索結果區分不同國別、多次進行文本和情緒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又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趨勢。

(1)美國民眾對拜登政府的態度分析。以Biden administration+Anchorage為關鍵詞,對Twitter上的內容進行檢索,並對其進行情感走向分析,發現美國國內輿論中持中立態度的內容佔72%,持積極態度的佔5%,持消極態度的佔22%。

對持積極態度的5%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梳理,可以發現,持積極觀點的信息幾乎都與美聯社的一篇報道相關。報道指出,拜登政府通過加強與盟國的協作關係來達到抵制中國的目的,而這一外交做法已經初顯成效,特別是和韓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的雙邊關係已經在拜登任內有所鞏固。

對持中立態度的72%的內容進行基本的文本梳理可以發現,美國民眾在有關美國新冠疫情的疫苗接種等問題上仍然保持一個不置可否的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曾承諾,在任職的頭100天將接種2億劑新冠疫苗,這是他最初目標的兩倍。但對於最終結果如何,民眾仍然持一個觀望的態度。

以Biden administration+Anchorage為關鍵詞,對Twitter上的內容進行檢索,並對其進行情感走向分析,發現美國國內輿論中持中立態度的內容佔72%,持積極態度的佔5%,持消極態度的佔22%。

最後,我們對22%的持消極態度的內容進行文本分析,發現美國民眾對拜登政府的失望態度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上出現的一個關鍵詞:「美國人權」。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上,中國代表楊潔篪對美國的人權問題的尖銳批評,引發了美國本國民眾對美國的人權和民主制度的負面觀點的反響。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在3月25日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就美國西南邊境的非法移民問題大作文章,抨擊拜登政府。

據路透社報道指出,自從拜登上任以來,美國的非法移民人數有所增加。統計數據顯示,特工在西南邊境一共逮捕了100,441名非法移民,比一月份增加了28%。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Alejandro Mayorkas)3月16日表示,該國「有可能在西南邊境截獲比過去20年更多的(非法移民)。」

自上任以來,拜登已經改變了特朗普政府的許多移民和邊境政策,包括停止修建邊境牆,恢復「俘獲和釋放」政策等。而非法移民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令美國的疫情更加複雜。

中美2+2:圖為3月18日中美外交高級官員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進行首輪會面。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首輪會談中發言。(AP)

疫情和來自中國的對美國人權的挑戰,使得美國一直以來面臨的制度性危機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在持消極態度的內容中檢索發現一個高頻詞彙「suck」,相當數量的民眾用「suck」等字眼來形容拜登政府。持消極態度的內容在特朗普周四的新聞發佈會後開始出現一個增多的趨勢。同時最近美國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8%的人認為其生活方式的主要威脅是在國外,而54%的人則指向「美國內部的他者」——不是中國,不是俄羅斯,不是伊朗。他們認為對美國、對其民主和價值觀的最大威脅,是來自美國內部。

(2)再對其他國家的相關內容進行關鍵詞檢索,更得出有趣的發現。圍繞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產生的討論多集中在越南、印度、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對其中的「五眼聯盟」成員-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進行分析,發現這三個國家的民眾基本上都是在Twitter的這個特定輿論場域中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展開討論,而且在關鍵詞、情緒傾向上具有高度一致的特點。

加拿大民眾圍繞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產生的討論,78%傾向於中立,19%持消極態度,僅1%持積極觀點。
英國民眾對會談的看法則有87%的民眾看法中立,積極和消極態度持有者分別佔3%和7%。

針對其否定性內容進行梳理,出現了高頻詞彙「contempt(鄙視)、testy talks(暴躁的對話)、litany of issues(一連串議題)」等,而話題多是圍繞新冠疫情,以及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種族主義和暴力、中國的新疆、香港人權問題、以及中美雙邊關係和多邊關係等展開。

其中澳大利亞的駐華大使傅關漢(Graham Fletcher)提出的觀點引起了英澳印度等國多人次的轉發,值得關注。他認為中國目前對澳大利亞的經濟懲罰活動屬於一種鬥氣行為,因為目前兩國關係高度緊張。中國希望通過以貿易懲罰的方式對其進行制裁,達到讓澳大利亞屈服的效果。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官員在3月25日稱,澳中貿易涵蓋廣泛行業,其中中國對澳大利亞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最大。中方加徵關稅的政策讓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遇到了嚴重挫折。大使還警告說,過於依賴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公司可能會受到政府主導的「經濟脅迫活動」的影響。

(3)印度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的關注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在570條相關內容中,12%的內容對這次會議持消極看法,其消極態度的來源於美國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針對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移民政策問題的關注。

印度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的關注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在570條相關內容中,12%的內容對這次會議持消極看法。

在對中立內容進行觀點梳理時發現,印度輿論界的兩種觀點值得關注:第一是對中國大國崛起的認識:安克雷奇之爭揭示了中國思想的演變。中國現在沒有試圖處理美中之間的複雜關係,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對抗主義立場。這些特徵標誌着中國的自信心增強,在與美國打交道時也毫不客氣、針鋒相對。北京通過其言行告訴美國新政府,它在軍事、意識形態和經濟方面的實力讓它信心直面來自美國挑戰。

另外,基於上一種觀點之上的第二種觀點也值得我們關注,這種觀點認為,在美中關係漸趨緊張的情況下,印度必須給自己留出多種選擇來應對最緊迫的挑戰,包括增強其自身的發展,同時應對北部和西部邊界的對手,並更好地治理脆弱的國內社會。「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及印度的四國安全對話(QUAD)」關係只能作為印度的一種選擇,不能將印度的戰略未來高度捆綁在四方安全對話戰車上。

(4)在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的情緒取向分析上,有兩個國家的輿論有所不同,那就是德國和越南。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結果的態度分析上,兩國都保持着觀望和中立的態度,越南更多的只是關注會議本身,但德國對中國的輿論更呈現出相對客觀中立的態度。

其中一種觀點認為,中德之間具有深度貿易往來,與其對抗不如積極合作與交流。德國作為美國的關鍵歐洲盟國之一,其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後對中國的合作態度值得關注。

2020年9月14日,中國、歐盟(EU)、德國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Reuters)

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後的幾個問題

(1)美國民眾對拜登政府的信心調查

在拜登上任伊始,大多數美國人對他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抱有信心。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1年2月1日至7日對2,596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60%的受訪者對拜登的外交政策有信心,這比奧巴馬上任之初要少(74%),但比特朗普上任時的情況(46%)要好。69%的美國人認為,拜登當選總統會使各國以更積極的眼光看待美國。

而在美國民眾心中,經濟和安全問題是公眾看待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美國公眾的首要外交政策重點放在國家面臨的關鍵問題上,包括保護美國工人的工作、減少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傳播以及保護國家免受恐怖襲擊。另有55%的人表示,改善與盟友的關係是拜登政府的主要目標和當務之急。不到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加強聯合國、援助難民、減少海外軍事承諾或促進海外民主才是工作重點。

美國兩大民調機構近日相繼發布新報告,顯示在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一個半月之後,美國民眾對拜登的反對率飆升12個百分點。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超過60天,終於在3月25日於白宮舉行首場記者會,當中移民湧入問題成為其中一個重點。(Reuters)

在3月8日根據美國民調機構「拉斯穆森」(Rasmussen)近日發布的最新民調,目前美國有57%的民眾認為,在拜登的帶領下,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僅有37%的美國人認為,國家的走向是沒有問題的。

另據美國蒙莫斯大學(Monmouth University)民調研究所近期發布的數據,與拜登在1月20日剛上任時相比,美國民眾對他的反對率由30%飆升至現在的42%。在2021年1月,時有16%的美國民眾對拜登執政不抱任何期待,但現在這個比率下滑至8%。

這項民調還顯示,共和黨人對拜登的反對率,從1月下旬的70%上升至目前的80%;而獨立於兩黨之外的中間選民對拜登的反對率,則由30%飆升至目前的48%。

拜登上任以來,他已經簽署了數十項總統行政令,以推翻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例如,拜登在1月20日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允許開放邊境,並許諾給非法移民提供美國公民身份。在1月25日簽署的行政令中,拜登撤銷了特朗普對變性人(跨性別人士)參軍的禁令等。這一系列的舉措,引發了一部分美國民眾的不滿。

圖為3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左)及副總統賀錦麗(右)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會見亞裔領袖後發表講話。(Reuters)

另外,在任命聯邦官員方面,拜登也遭到指責。例如,他提名萊文(Rachel Levine)為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助理部長,此舉被民主黨人和媒體稱為「歷史性的」——只因為萊文是變性人。萊文也被指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萊文被指缺乏應對疫情的能力。

(2)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調查

早在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顯示,在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美國、韓國、西班牙與加拿大等國,對中國的負評升至十多年來的最高點。在這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之後,對民眾在網上的態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種負面態度並沒有因為中國「戰狼式外交以及宣戰式話語」而有所下降,反而更加上升。

(3)安克雷奇對話後的冷靜思考

美方對中方將繼續採取小院高牆式的經濟圍堵,中國對「小院高牆」策略也要保持足夠的警惕,絕不可因拜登政府一時放鬆對華打壓就鬆懈了自主創新的決心。

中美2+2:圖為3月18日中美外交高級官員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進行首輪會面。照片最後排最右為美國務卿布林肯。相中最左方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二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AP)

此外,拜登政府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前後的一系列操作舉動都符合其組建所謂「民主國家聯盟」的佈局。在這樣的外交圍堵下,中國與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以及與印度等周邊大國的關係是打破孤立局面的關鍵。

(4)我們的三點建議

一是提倡更多「亮劍外交」、「平視外交」。從這次對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會議後的世界輿論分析中不難發現,中國外交官只要有禮有節而非用激烈態度去應對外國的挑戰,對外整體上的正面效果就會比較大。

二是外交部門可對外更多傳播中國崛起尤其是經濟崛起的故事。從這次分析可看出,中國的崛起對各國普通民眾的觀感並非都是「威脅」。中國未來外交方向,可把突破口放在經濟、金融領域。當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逐步一體化,各國經濟、金融系統愈趨深層次聯結,經濟、金融漸漸成為一種國際共同「語言」,各國民眾對國內生產總值(GDP)、股市、外匯市場、債券市場、重金屬價格等共同的體驗,已產生了廣泛「通感」,面對經濟、金融市場的表現,語言、風俗、民族、國籍都不再是障礙。

中美2+2:圖為3月18日中美外交高級官員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進行首輪會面。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左)以及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右)在內的中國代表抵達Captain Cook Hotel。(AP)

加上,根據我們上文的分析,在美國民眾心中,經濟是公眾看待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之一。因此,中國外交部門應當在經濟、金融領域,用通用的經濟、金融「語言」來宣傳新時期的中國的發展,讓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金融大國,在世界經濟穩定中的重要角色。在過往的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等的影響下,中國在穩定環球經濟波動中承擔了巨大責任,未來也將繼續承擔更大的責任。

三是中國駐外的使領館應該更加「在地化」,接觸更廣泛的人群。我們通過分析發現,即使是在印度、日本、歐盟等目前與中國存在各種程度的矛盾與政治對抗的國家,其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觀點與主流媒體和政客的導向也有差距。

利用合則兩利、鬥則俱傷的理念,發展通歐盟、印度、日本等國的大學、智庫、社團、商會等各民間組織關係,尤其是改善民間輿論對華態度,對打破所謂的「民主國家聯盟」對華構成的合圍有極大益處。

本文由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授權刊布

作者:周文璐、梁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