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社福界抗疫|施麗珊:抗疫不分黨派顏色 保障弱勢生活尊嚴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嚴峻,特區政府應接不暇,公共抗疫資源相當緊拙,各個界別相繼發起自救行動,自行填補疫下社會服務的各種缺口。由立法會議員管浩鳴聯同180間社福機構、地區組織、宗教團體發起的「社福界聯合抗疫大行動」,力求集結民間熱心力量為居家抗疫的市民排憂解難,包括向劏房家庭和獨居長者派發愛心禮包。成員來自不同光譜,當中除了自稱是「唯一民主派」的新思維立法會議員狄志遠之外,還有被視為「左膠」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副主任施麗珊。

施麗珊認為民間不乏熱心人士,但社區組織之間的聯繫不夠緊密。(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社會服務缺口需靠民間自行填補

在來勢洶洶的第五波疫情中,忙得不可開交的除了前線醫護工作人員,還有服務社區居民的社工。施麗珊憶及,疫情放大很多問題,獨居長者、劏房家庭等基層民眾所面臨的生存困局尤甚,不少人確診之後既無法入院治療,也得不到抗疫物資,更打不通政府求助熱線,如同「孤島」,只能懷著忐忑恐慌的情緒求助於社工。

施麗珊舉例,由於劏房、籠屋的居住密度大、空氣流通性差,極易產生「一人確診、全屋感染」的情況;即使住戶沒有染疫,也極易因與確診者同住而被要求隔離,但他們本身就是「手停口停」的基層,一旦停工就會陷入經濟困境......於是,有籠屋住戶確診後到街邊露宿,以避免連累同住室友。這樣的生活,更加沒有尊嚴可言。

本身是長期病患的獨居長者,就更加淒涼。公共醫療供不應求之下,他們本就難以第一時間被安排送院救治,而就算好不容易到了醫院,陪同長者的社工也會被擋在門外,不能隨行跟進治療情況、隨時給予相應支援,待長者手機電量耗盡後就會失去聯絡。施麗珊遇到多次類似的情況,只能在醫院門外乾著急,直到長者去世後才獲醫院通知。

在病毒蔓延下,無數的社會服務缺口只能靠民間自行填補,施麗珊便半開玩笑地形容,在疫情下,他們還兼職做了醫生和心理輔導的工作,為染疫的市民上門送退燒藥、安撫恐慌情緒,同時,社協亦安排成功自愈的家庭在互聯網上分享抗疫經驗,「雖然我們不知道如何治療才最科學,但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不能退縮。」

床位房一名住客中招,隨時全家感染。(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政府永遠後知後覺、不知變通」

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政府以為在家辦公便可減低感染風險,並未致力堵塞漏洞,但事實證明病毒並沒停止傳播。除了後知後覺之外,無論是社區還是安老院舍的大爆發,都令積存多年關於城市規劃、土地房屋、公共服務政策等方面的結構性問題表露無遺。

施麗珊感嘆,「很多問題需要提前計劃部署,平時做得不夠,等到十萬火急的時候才努力就已經遲了。」例如在第五波疫情中,有超過99%安老院舍出現疫情,產生全港過半死亡病例,無疑是「重災區」,而主要原因除了長者接種率偏低之外,還包括安老院舍人手不足、服務質素有待提高、人均居住空間太小等等早被社會詬病多年的問題。社協早年組織「香港老人權益聯盟」(老權),多年來持續針對私營院舍服務與監管,包括私營安老院舍人手比例先天不足、長者輪候資助院舍時間太長等問題,建議政府進行大型檢討。然而,每每面對社協提出私人發展商興建一定數量資助安老院宿位、提高安老服務質素等要求時,政府只會用土地不夠來推搪,直到疫情將有關問題徹底撕開。

至於獨居貧窮長者,當中不少人識字不多,視力、聽力均有下降,不善使用智能手機接收資訊。在走訪過程中,施麗珊發現有的長者甚至以為疫情已經好轉、出門不需戴口罩,直到社工大聲在他們耳邊解釋過後才能了解當下情況和防疫政策。對於部分體質非常虛弱、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長者,政府同樣沒有提供特別支援,而只要醫生以「不屬於長期病患」、「不屬這一門專科」為由拒絕開豁免接種證明,他們就會無法正常生活。

除此之外,政府還存在思維僵化、不懂變通的問題。施麗珊提到,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有街坊全家人快速測試結果都為陽性,向衛生署索要抗疫物資,但政府工作人員卻建議街坊去社區檢測中心做檢測,待取得衛生署陽性檢測結果後,再以此為憑據索要抗疫物資——此乃官僚荒謬的邏輯閉環,既然街坊已經快測確診,本就不應四處走動,以免傳播更多人群,但由於政府堅守教條規章,當時未能接納快測結果,結果反而為社區徒添不少傳播風險,難怪錯過一次又一次最佳全民檢測時機,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施麗珊表示獨居長者入院後社工無法跟進,只能被動等待消息。(資料圖片/何家達攝)

「抗疫和社會服務不應分黨派或者顏色」

三月初,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狄志遠聯繫社區服務經驗豐富的施麗珊合作,為有需要人士發放物資,她十分果斷地答應。3月25日,立法會選委界議員管浩鳴與狄志遠等人發起「社福界聯合抗疫大行動」,聯同全港180間社福機構、地區團體、宗教團體和公司企業,向劏房家庭和獨居長者派發愛心禮包,施麗珊自然不遺餘力地參與其中。

有傳媒就此大造文章,形容自稱是「唯一民主派」的狄志遠加入了由建制派主導的抗疫工作。對此,向來被視為「左膠」的施麗珊表明「沒有界定自己是什麼顏色」,又謂社會服務應該就事論事,抗疫工作更不應區分黨派或者顏色。另一方面,本次大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度過疫情的難關,讓弱勢群體得到尊嚴和生活的保障。在施麗珊看來,她不會執著於一定要與某類人合作,只要秉持相同的理念,她更不會抗拒。

經過民間團體多番自救行動,特區政府終於宣布集結各方組織力量,由昨日(4月2日)開始向全港270多萬住戶每戶派發抗疫物資包,預計七日內完成工作。施麗珊感嘆,商界、企業或社區群眾中不乏熱心人士,在社會需要幫助時給予回應,然而香港社區組織之間的聯繫不夠緊密,既沒有系統地劃分區域與街道,也沒有相關人員點對點地援助居民、跟進情況;而非政府機構各自零散,難以集中力量開展工作,疫情下只能靠社工憑藉平時經驗開展服務;香港更不似內地有街道辦,可精確到每一戶的具體情況。她建議,政府應針對社區組織能力進行改善,僅靠非政府機構或居民互助遠遠不夠。

至於「遲到」的抗疫物資包,施麗珊批評,政府在居民最需要物資的時候都沒能及時伸出援手,直到疫情有所緩和才開始行動。她希望政府吸取教訓,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應急機制,包括相對充足的人手、資金及醫療資源,一旦疫情等公共事件來臨,便可以儘快啟動,如只是按照往常慣例處理,難以解決迫切的困境。例如,許多市民都未能撥通「居安抗疫」熱線,而求助者數量之多,政府可考慮在應急情況下開通電郵、網上、WhatsApp、WeChat等方式的求助。

社福界聯合抗疫大行動在3月25日到深水埗,向劏房戶派物資。(資料圖片/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