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萬難民突停獲衛生巾廁紙日用品4個月 國際社違約 承諾9月復派

撰文:張雯 勞顯亮
出版:更新:

獲港府每年撥款、向難民派發日用品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ISS,下稱「國際社」),自今年5月開始突然停止向難民供應廁紙、洗頭水、衛生巾等日用品,影響逾1萬名難民,多名難民表示生活受影響,有難民甚至要用交通津貼才購買衛生巾應急。
事件引起社署關注,已督促國際社立即解決問題。國際社承認事件,表示因處理採購事宜停派,9月會恢復供應及補發停派的物品,但拒絕交代詳細原因。國際社上年獲7.24億元公帑撥款,部分公帑的去向惹人關注。

從2006年開始,國際社獲社署委託,為在港免遣返聲請難民提供援助。多名難民向記者表示,國際社保安森嚴,受助人只能獨自進入辦公室,社工也不允許陪同。(吳煒豪攝)

來自非洲的Hanna(化名),是全港1.35萬名接受國際社援助的免遣返聲請難民之一。她每月到國際社覆檢會面,簽署援助合約,領取1,500元住房津貼、1,200元食物券、200至400元不等的交通津貼以及日用品等援助。

4月起不獲派生活用品 亦不獲通知

今年4月,Hanna如常到國際社,打算領取日用品,然而,職員表示暫時提供不到廁紙、洗頭水、番梘、衛生巾等基本生活用品,她曾查詢原因,但職員也稱不了解,情況持續至今已4個月。她曾嘗試用超市食物券買廁紙,但不得要領,「收銀員會叫你放回去,因為食物券只能買食物,買不到其他貨品。」

雖然已連續數月無法領取日用品,但Hanna每月與國際社簽署的服務合約,仍列明國際社每月會為受助人提供日用品。Hanna感到很氣憤:「既然(國際社)不派發日用品,合約就不應寫這條。」

來自印尼的Narti(化名)亦已經多個月領不到日用品,只能從每月230元的交通津貼中,拿出一小部份購買日用品,或向其他非牟利機構求助。「衛生巾每個月都要用啊!」Narti苦笑道。交通費主要是應付受助人每月到入境處報到、前往國際社和應診等開支。

來自印尼的Narti已多個月領不到日用品,只能從每月230元的交通津貼中,拿出一小部份購買,或向其他非牟利機構求助。(張雯攝)

C先生:給壓力職員才獲發物資

來自非洲的C先生(化名)就形容要出聲才獲派物資,他連續3個月未領取到日用品,到國際社辦公室與職員理論一番,職員才拿出兩包日用品給他,「如果你給他們(國際社)壓力,所有人給他們壓力,他們就會給你(日用品)。如果不給他們壓力,就不會給你。」

記者共採訪了10名接受國際社援助的難民,他們皆表示已有4、5個月沒領到日用品,不知道原因。亦有難民像C先生的情況一樣,只要態度強硬一點,就能領取日用品,認為國際社毫無準則。

3個月未領到日用品的C先生,到國際社辦公室與職員理論一番,職員才拿出兩包日用品給他。(張雯攝)

缺日用品衍生健康及衛生問題

難民缺乏日用品,會衍生健康及衛生問題。慈善團體「醫護行者」研究及倡議協調人劉愷寧表示,不少難民來港後由於不適應香港氣候,患上皮膚病,若無日用品使用,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很多受助人來港時,口腔情況已經很差。另外一些女性會有婦女疾病,如果沒有衛生巾,更可能會引發陰道炎等問題。」

協助難民的社工Andrews透露,除國際社外,有其他協助難民的非牟利機構亦會定期派發日用品,他留意到有服務機構平時約有100人排隊,「但在國際社停派日用品期間,有150、160人排隊申領,人太多,完全不夠派。」粗略估計這些機構近幾個月申領人數升了60%。

每個月,逾萬名在港免遣返聲請難民前往國際社辦公室簽署援助合約,領取包括住屋、食物、日用品等補助。熒光筆標記處為援助合約規定國際社每月於續約時,提供受助人基本日用品。(張雯攝)

律師:不提供承諾的物資屬違約

律師梁永鏗認為,國際社與受助人簽訂合約,會向受助人提供日常品,但卻無法提供,做不到所承諾的事情,是違反合約。梁表示:「買洗頭水有多難呢?」政府應該監察國際社的表現,下次要謹慎考慮是否要續批合約。

國際社從2006年開始,獲社會福利署委託,為免遣返聲請人士提供人道援助,援助計劃開支在3年間大升近2倍,從2014年度的2.54億元,升至2016年的7.24億元。但是社署和國際社都並未披露日用品開支佔撥款的比重。

有不願具名的國際社員工向《香港01》透露,近日機構停派日用品,令前線員工很難做,但高層無解釋原因,但認為國際社連續數月都無應急方案,很不公義,「衛生巾是必需品,連續幾個月都沒有,很不尋常。」

全港1.35萬名接受國際社援助的免遣返聲請者,絕大部份不可以工作,只能靠援助生活,他們每月到國際社覆檢,再簽訂援助合約,領取包括日用品等援助。(路透社)

社署督促國際社立即解決

7月25日,33名免遣返聲請人、難民聯盟會員針對國際社停發日用品一事,寫了聯名信給社署。8月初,國際社社工分別聯絡聯署人,詢問狀況。《香港01》亦向社署查問為何國際社停派日用品,以及為何沒有應急安排,社署上周回覆記者,表示已督促國際社立即解決問題,日用品將於9月恢復供應,並於同日回覆難民聯會,提及上述安排。

國際社解釋,由於採購問題,從5月開始停派基本日用品,目前已完成採購,將於9月恢復派發,並會安排給受助人取回之前未派發的日用品。國際社拒絕透露採購細節,亦無解釋為何沒有提供應急方案,僅稱已登記未獲發日用品的數量,亦有為緊急需要者提供日用品。

國際社每月向合資格受助人提供基本日用品,成年人會領到牙刷和牙膏各一隻、一卷廁紙、一瓶洗頭水、兩塊番梘、女性使用的衛生巾、男性使用的剃刀和清潔粉。(受訪者提供)

難民每月領什麼日用品?

國際社未停派日用品之前,每個月派發合資格的難民一袋日用品,分男士、女士、三歲以上小童和三歲以下小童。成年人會領到牙刷和牙膏各一支、一卷廁紙、一樽洗頭水、兩塊番梘、一袋清潔粉、一包衛生巾或一把剃刀。

雖然國際社表示,「各項日用品的數量和品牌亦普遍為服務使用者接受」,但是多名難民表示對國際社採購及派發的洗髮水和廁紙不滿。來自越南的B先生(化名)稱,每月只有一卷廁紙,「紙又特別薄,實在是不夠用。」他和另外3名難民向記者投訴,使用國際社派發的洗頭水會脫髮。

記者發現,國際社派發的「靚野依卡露海洋水動力」洗頭水,是內地品牌,由廣東番禺的一家日用品廠生產,一瓶425毫升,網上廠家直銷批發價為4至5港元,在香港市面未見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