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眼科中心疑疏忽 六旬翁手術縫線留眼內一年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屯門眼科中心發生手術縫線留病人眼內事件。兩年前,一名左眼接受白內障及更換晶體手術的六旬老翁,術後一直感眼睛不適,惟多次覆診後,去年6月醫生才發現當時手術的縫線尚未拆除,仍留眼內,遂隨即為他做拆線及安排跟進治療。不過事隔一年,事主左眼再次發炎,竟發現尚有手術線在眼內,要再拆線。協助事主的民主黨懷疑事件涉及材料和技術出錯,已去信屯門醫院要求徹查。

民主黨正協助李有明相約醫管局會面。(張善彤攝)

現年68歲、雙眼均患有白內障的李有明於前年7月17日,在屯門眼科中心接受左眼割除白內障及更換晶體手術,術後雖根治了白內障,但出現視覺模糊、「入砂」般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及睡眠質素,「以前可一覺睡至天光,現在會訓下醒下,甚至發惡夢。每次覆診都會向醫生表明眼睛不適,但醫生好像覺得很煩,只說『唔係吖,手術做得好好呀』。」

李有明表示醫生於手術前從未講解手術的風險。(張善彤攝)

每次覆診過程不足5分鐘 

不過至去年6月30日,此前已覆診3次的李有明,再次見醫生,醫生發現其眼部傷口仍留有手術線,隨即為期拆除及安排跟進,他憶述,此前覆診時間只有2至3分鐘,「醫生只是用儀器照一照,望一望,就叫我再排期覆診。」

至今年6月28日,李有明再度因左眼紅腫發炎覆診,醫生為其再扯出約1cm的手術線。李坦言,過去一年來眼部不適、疼痛、怕光,除術後得到1支可滴1星期的藥水後,上月28日才獲得另一支眼藥水舒緩痛楚。他補充,已拆線2次,非常害怕要承受第3次的痛楚,對於醫生涉疏忽,只感無奈。

醫管局主動約見 李有明未考慮追討賠償

事發後,李有明向民主黨尋求協助,何俊仁辦事處於2015年7月8日去信屯門眼科中心了解事件。院方回覆,手術採用的極幼細及會自然分解之縫線,一般毋須拆線,卻未有解釋為何縫線在自然分解過程中外露的原因。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質疑手術線的材料是否恰當,和手術過中是否涉及技術出錯。何俊仁則認為,事件牽涉態度和制度問題,或因人手不足所致。目前醫管局已聯絡李有明會面,李表示現階段未有打算追討賠償,但期望醫管局盡快交代清楚。

眼科醫生:術線多為尼龍質地 一般1至3年內自然消失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指,現時白內障手術多以微創方式進行,多數不需要縫線,續指即使縫了線,大部分情況下均不用拆線,而術後因縫線導致不適之人數,估計不多於3成,「如縫線引致散光、不適或發炎,醫生才會幫病人拆線。」他又指,用於白內障手術的線多為尼龍質地,物料一般於術後1至3年就會消失,通常不會引起問題。

屯院:做法及過程符合標準

屯門醫院回應指,由去年6月30日至今年6月28日覆診時,醫生發現事主手術位置有縫線鬆脫及外露,已即場為他拆線,做法及過程符合標準。發言人指,傳統接受白內障手術的病人,傷口一般需縫5至7針,而手術採用的縫線極為幼細,一般會在數年內自然分解,因此只有在縫線外露,鬆脫,折斷等特殊情況,醫生才會為病人移除相關縫線,但並非拆除所有縫線。發言人又指,手術縫線外露或折斷的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因同一條縫線部分已自然分解而令縫線折斷,,以致未分解的部分露出。院方表示,術前已向病人解釋手術風險、術後護理等資料,包括傷口縫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