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看近廿年「打壓華為史」 無礙中國製造業趕超美國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市場准入和供應鏈兩方面,一連兩招封殺華為。時值美國對華再度加徵關稅,貿易戰再掀波瀾,雖然美國一直強調,中美貿易談判和華為風波是兩回事,但華府的行動卻道出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每一次打完關稅牌再打國安牌

近者有美國突然發難,在談判完成之際加徵2000億美元中國貨的關稅,另一手即頒布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個別電訊設備商進入美國市場,矛頭直指華為,並且從供應鏈下手,將華為列入禁運清單,使華為在未經華府許可,不得向美國公司進口部件。

遠有去年12月,當中美兩國元首還在阿根廷共晉晚餐,展示貿易談判進度良好之際,加拿大公布應華府的申渡請求,以違反伊朗禁運令為由,拘留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

2018年12月1日,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資料圖片)

每逢貿易戰走到轉折點,華為風波也會翻開新一章,機緣巧合得令人嘖嘖稱奇。說白了就是華府根本無意分開處理,一事歸一事,而是考慮到經貿攻勢的聯動互補,前一步剛打了一張關稅牌,後一步就跟上一張國安牌,從不同領域打擊中國的產業發展和市場聲譽。實則從美國的「打壓華為史」就可以看出,所謂中美談判的主軸遠不止於貿易逆差,更體現中美兩國全方位的經濟角力。

無礙晉身全球第2大網絡設備生產商

首先,遠遠早於貿易戰爆發之前,中美之間的競合關係已出現暗湧。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入世」新時代,華為亦隨之開拓美國市場,個別知識產權糾紛忽爾匯聚成強大阻力。由2008年到2011年,美國官方機構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叫停或介入華為在美的併購方案和設備合約,致使風聲鶴唳下,其他的併購對象經「自我審查」後中止項目。

華為在美國發展屢屢受挫,正反映美國早於尖端領域防範中國「威脅」,而「威脅」的另一面是中國企業的龐大實力。儘管無法在美國大展拳腳,華為業務依然蒸蒸日上,於2012年超越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等業內龍頭,晉身為全球第2大網絡設備生產商。由此可見,華為站在中國產業發展的最前沿,其壯大蓬勃既體現國家整體經貿實力的上升,也成為美國挑動「中國威脅論」的主要樣板和槍靶子。

美國政府15日接連宣布針對中國電信商華為的舉措。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進入「全國緊急狀態」,禁止美國企業使用對國家構成安全風險的電訊設備商所製造的設備,以保護受威脅的美國通訊行業。(路透社)

美國「虛胖」經濟回歸現實

正如中美的貿易逆差,華為「構成威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本質是反映美國「虛胖」經濟開始回歸現實:美企在尖端5G電訊領域落後華為,而美國製造業生產力已及不上中國。由身處現實到承認現實,到了近年美國終於正式面對中國趕超的現象,但華府不選擇提升產業實力的正途,反而是動用政治工具和號召盟友,企圖將華為和中國企業升級「扼殺於萌芽之中」。

迄今為止,兩國均表示中美貿易談判並未觸及華為風波,對北京而言或者是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先禮而後兵。可是從考慮到歷史和現實原素,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正在消減,對「老二」中國的猜忌就更加之深,加上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打壓華為也是貿易戰的一部份。那麼既然華府率先擴大戰線到「非關稅領域」,中國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同樣有足夠實力和條件,對美企作對等還擊,以示北京同樣能夠發動全方位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