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副局長應有清晰權責 莫再當政治花瓶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政府周二(8月1日)公布首批副局長、政治助理名單,一如外界所料,教聯會前副主席蔡若蓮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現時,外界對任命蔡若蓮反響甚大,認為她具明顯的左派背景,憂心她上任後會硬推國民教育。然而,同樣值得公眾關注的,是「副局長」的角色問題。由於歷屆副局長的權責不清,很多時候在政策、政治上,也未見多少建樹,但政府不應讓一眾副局長,淪為月薪二十多萬元的政治花瓶、甚至政治酬庸。

政府公布首批司局長副手名單,蔡若蓮獲委任為教育局副局長,周三履新。(資料圖片)

角色含糊不清 副局長到底到甚麼?

副局長制度在曾蔭權年代設立,當時特區政府實行《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報告書》中的建議,在問責局長之下設立副局長、政治助理等職位。政治助理的職責尚算清晰,簡單來說就是司局長的政治公關,為司局長經營博客,又或是與公眾、傳媒打好關係等。例如前財政司長曾俊華的政治助理、人稱「阿聰」羅永聰,相信就是最為公眾認識的政治助理。

然而,副局長的職責就顯得尷尬,甚至含糊不清。觀乎曾蔭權年代設立副局長一職的原意,其主要職責是協助局長處理政治工作、出席立法會、在局長缺席期間代理職務。但實際上,在香港的政治任命體制下,局長已肩負起了政治層面的工作,政策層面的工作則由作為公務員的常任秘書長負責,副局長則處身於兩者的夾縫之間,角色就容易顯得模稜兩可,未見一些清晰的權責。

梁敬國早前接受《香港01》專訪時,曾坦言政府工作成果不如加盟政府前的想像,希望在下一個崗位再實踐理念。(林若勤攝)

獨當一面、沒沒無聞 副局長的兩種極端

在這制度設計下,副局長會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情況,由於部分副局長的經驗較豐富,他們會獲委派推動政策,例如蘇錦樑當年出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期間,就協助當時的商經局長劉吳惠蘭,主力推動競爭法。副局長能夠「擔大旗」處理實務、推動政策,為局長分擔工作,相信市民皆樂見。

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副局長往往淪為沒沒無聞的角色。箇中顯例,莫過於上屆商經副局長梁敬國,在2014年5月,當時已上任近8個月的他出席立法會會議,「長毛」梁國雄要求政府官員回答問題,惟包括時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以及一眾立法會議員,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甚至有議員誤認他是環境局的官員,場面尷尬;這在在證明,一些副局長已和政治工作、出席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等基本職責有所偏離,甚至可說是名不副實。

陳浩濂初次挑戰立法會總商會界別議席,不敵林健鋒,黨內看好他四年後捲土重來有機會勝出,如今料出任副局長,「最開心應該係林健鋒。」(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可以說,在這次副局長任命中,蔡若蓮的任命備受爭議,除了反映社會對政治日趨敏感外,也突顯副局長面目模糊的問題。事實上,就算是最受關注的蔡若蓮,公眾對她這個人的理解亦十分有限,以至她上任後的具體職責為何,到底她是一些人所說的肩負了硬推國教的「重任」,還是如另一些人所說,這個安排只是作為她落選立法會教育界議席的安慰獎,這個職位只是工作清閒「酬庸」,更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由於面目模糊,不少副局長在上任之初認受性已經成疑,亦因為權責不清,亦出現了一些人上任後予人徒具虛名、淪為政治花瓶的觀感。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今早出席電台訪問時表示,已推行15年的高官問責制,仍須依重公務員體系裡提取政治人才,情況不太理想,但亦不等於問責制失敗。(資料圖片 / 陳焯煇攝)

釐清副局角色 讓公眾有尺可量

究副局長定位模糊的問題根本,在於政治任命制度的不足,造成官員欠缺明確的權力與責任界線。只是,高官問責制推行至此,已難以在一時間推翻,特別是現時香港社會對政治制度的更動極之敏感,政府應該花更多心力在處理民生經濟問題,現實上應該盡量避免引發政治爭拗。

或因如此,正如當年曾反對推行問責制的林鄭月娥在上任前也表明心跡,只能硬着頭皮繼續實施問責制。對此,政府必須要盡力修補問題,訂明副局所肩負的責任,讓官員清晰的績效目標可循,也讓公眾可以監察這些官員。莫讓副局長也重覆過去一些無人聞問的「隱形」副局長的命運,不但未能發揮所長,甚至淪為消耗大量公帑的昂貴政治佈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