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組‧觀點】改組莫淪門面功夫 香港人需要智囊而非小說家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林鄭月娥甫上任,推出多項「新思維」政策吸納青年人,例如升格「青年事務委員會」、呼籲青年自薦入政府諮詢架構,又將中央政策組改組更名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欲在政策研究上添磚加瓦,可惜社會質疑聲不絕。周五(11月3日)林鄭在多家媒體撰文,闡述她對中策組改組為創新辦的構想,強調中策組應發揮更大效能。這是中策組成立近三十年來首次重大改革,作為向政府諫言的核心機構,中策組過往非議不斷,上屆中策組,更加撰寫長達11萬字的「小說」,假設2047年長者佔中的情境,被指浪費公帑。今次政府欲將其與青年政策融合,惹人質疑青年人加入政府架構是否能真正直抒己見,創新辦又會否以青年人為擋箭牌故態復萌?

政府若想改革諮詢式的行政理念,真正將創新思維注入公共政策中,須有自下而上賦權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決心和行動。(資料圖片)

中策組於1989年由當時的港督衞奕信提出成立,回歸後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是香港政府架構下專門負責政策研究的智囊組織。中策組的職能和地位會根據行政長官的不同施政風格而改變,例如首任行政長官看重智囊組織的角色,故而對中策組倍加重視,曾繞過政策局直接將中策組提出的政策建議直接納入《施政報告》的草稿中。而曾蔭權則更為重視政務官,在他擔任行政長官期間,中策組從服務特首轉向服務政策局。在梁振英時代,中策組權力擴張,不僅可以挑動輿論,還可以影響政府人事任命和研究撥款。2013年中策組收回每年2,000萬「公共政策研究計劃」撥款權就引起社會軒然大波,而後批出的20項研究項目中多達14項與梁振英主打相關。當時的首席顧問邵善波還曾高調表示,中策組是不獨立和不中立的「政府工具」。

林鄭稱其施政理念有「新思維」,此番改革中策組更是加入「創新」二字,似乎有煥然一新之感,從一個政府內部的神秘機構搖身一變,成為能夠吸納年輕人聲音、緊跟時代和社會變革的智囊團。根據過往經驗,回歸20年來中策組的職能和作用不斷變化,本應為社會事務服務研究公共政策的機構,卻會受政府內部架構的權力分布所影響。換而言之,中策組能否發揮智囊團的功效,客觀中立為社會謀利、向行政長官諫言,實在惹人質疑。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在他領導下,中央政策組的權力大幅膨脹,到了林鄭上場,一切成為歷史。(資料圖片)

林鄭改組中策組有其宏圖規劃,稱希望將青年人的意見早日納入政策制定的考慮中。事實上,現時青年人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聲音高漲,尤其在後傘運時代,青年人更為積極參與研究社會事務,民間亦不乏研究公共政策的獨立機構或社區組織,獲得的輿論迴響甚至遠勝政府,更能激起社會討論和反思政府的政策與作為。要在制定政策前便吸納青年人意見其實並不難,只是政府有口無心,無視現時社會上已有的有為青年,認為在體制內運作的才為可取建議。

另一方面,近年發生多宗社會運動,青年人因為其訴求得不到政府回應,故採取激進方式走上街頭。然而政府往往避重就輕,以青年人上流難為由回應社會撕裂局面,打壓有不同政治取態的青年人,早已讓青年人對政府產生不信任的觀感,更不難理解此次創新辦吸納青年人引起社會反感。青年人和政府有信任危機,若建制派一味鼓勵年輕人拿出勇氣進入政府,而不拿出誠意表明會否做政治審查、將部分有志青年拒之門外,如何讓青年人相信制度不再僵化?

事實上,政府若想改革諮詢式的行政理念,真正將創新思維注入公共政策中,須有自下而上賦權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決心和行動。若青年人加入創新辦後仍遊於不同決策局邊緣,受僵化的行政體制掣肘,諫言受阻,只會虛耗參與政治的機會,淪為為政府代言的政治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