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學童學急救 英國做到的香港也做得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教育部早前決定,當地學童明年起將要學習急救和心肺復甦法(CPR),旨在減少心臟病患者在醫院以外病發後失救的情況。相比之下,香港就著同類議題的做法其實相當落後。
縱使消防處早前推出宣傳人物「任何仁」,成功推廣急救信息,但假如只是停留在「推廣」的層次,顯然並不足夠,政府應該採取更積極、更紮實的措施,包括強制學生學習急救。

英國政府月初引述英國心臟基金會(BHF)指,當地每年約有3萬人在醫院以外的地方突然心臟停頓,但只有不足一成人獲救,部分原因是路人欠缺急救技能,根本幫不上忙。

教育大臣夏軒仕(Damian Hinds)憶述,他當年讀大學時,對遇到的美國大學生懂得CPR感到驚訝,「作為父親,我希望我的子女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除了自保,也能幫助他人。」

英國教育大臣夏軒仕決定,當地學童明年起將要學習急救和心肺復甦法(CPR)。(視覺中國)

香港的情況又是怎樣?

根據《香港醫學雜誌》在2017年1月刊出的研究,在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合共5,154個「院外突發性心臟停頓」個案中,病發者存活率只有低得可憐的2.3%,較日本(5.2%)及台灣(4.6%)等地為低。

另一方面,《香港01》去年7月報道,雖然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已在轄下場地安裝超過300部「自動心臟除顫器」(AED),希望幫助突然病發的人士,但在去年上半年,最少有10人在場地猝死,當中5人在設有AED的場地失救。記者追查後發現,這是因為懂得使用儀器的職員正在休假,其他在場人士亦不懂得用,最終浪費了救人黃金時間。

其實,香港並不缺乏急救課程──聖約翰救護機構、紅十字會、職業安全健康局、醫療輔助隊都有提供政府認可的課程。問題是,這些課程都是自願性的,市民可學可不學。

相比有工作在身的成年人,要求學生學習急救技能,明顯容易得多。(資料圖片)

強制有工作在身、「手停口停」的成年人學習急救,根本不切實際,但如果換個角度,從學校入手,向學童灌輸相關知識,卻不是天方夜譚:一來,家長肯定不會反對;二來,相比成年人,學生學習新事物更易「入腦」,學習急救更有效,將來救人更有自信。事實上,美國、挪威和丹麥等國都強制學校教授急救技巧,台灣、日本和新加坡亦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把AED急救要訣包括在課程之內。

當然,在提高公眾對急救和人命安全的關注上,政府是有努力過的。例如在去年年底,消防處推出宣傳人物「任何仁」,以「抵死」的方式傳遞急救信息,成功帶動一股熱潮。

與此同時,外界亦應看到,隨著「任何仁」引發的「熱潮」已過,公眾對有關問題的關注似乎難以持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採取真正紮實的手法提升市民的安全意識。美國、挪威、丹麥、台灣、日本和新加坡「走入校園」的經驗都值得借鏡,港府是時候見賢思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