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觀察】中共換屆「團派」集體沒落 唯年齡論標準不再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25日,中共第十九屆一中全會選出新任政治局委員及常委,入常大熱人選、現任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未能位列常委之列;而在新一屆政治局委員名單中,有4人未屆退休年齡卻意外「出局」——除去已落馬的重慶原市委書記孫政才外,現任中宣部部長劉奇葆、現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以及現任中央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張春賢均未出現在政治局委員名單中,未到68歲退休門檻即告卸任。其中,胡春華、劉奇葆、李源潮都具濃厚的共青團色彩。
過去,具年齡優勢的團組織被視為官場最快升遷通道,青壯之年已位列高官,曾一時風光無限;而中共十九大最高領導層換屆「團派」卻集體沒落,也意味著中共選人用人不再唯年齡論,更加註重基層歷練。

胡春華或接替汪洋,出任主管農業和對外經貿的副總理。(資料圖片)

總結來看,所謂「團派」官員,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年齡優勢明顯。縱觀自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來,團中央「一把手」的上任年齡最小者38歲,胡春華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時也年僅43歲。如此年輕便任正部級「一把手」職務,因故「團派」多年來屢出高官,共青團也被視為培養中共「接班人」的「人才儲備基地」。

過去年齡優勢助「團派」升遷

過去中共用人「唯年輕化」,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需求。改革開放初期,因幹部斷層迫切需要提拔大量年輕幹部,不少共青團幹部趁勢崛起,共青團履歷也成政壇升遷的「高速公路」。再加上胡耀邦與胡錦濤兩任中共總書記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助推,終於在十八大前,形成共青團官員大規模入席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的景觀。

然而,這本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正常政治現象,卻讓投機者片面以為,進入共青團便位列「接班人」之隊,最終官僚主義滋生與肆虐,荒廢「聯繫青年」的基本任務。對此,在習近平用人觀的大趨勢下,政壇「團派」官員的問題日益凸顯。

共青團第一書記秦宜智未有當選十九大黨代表。(資料圖片)

「團派」光環不再 早前遭官方接連炮轟

成立於1957年的共青團,定位本為中共聯絡青年的橋梁,在它成立60週年之際,卻遭遇「中年危機」。這個理論上是服務青少年的共青團,在近年來亦欠缺實際作用,其官僚化偏向屢受詬病。

2016年,中紀委曾公開批評共青團「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隨後中共印發《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實行「減上補下」大縮編,徹底整頓共青團系統。在2017年9月,中國官方透露習近平批評共青團,用語罕見嚴厲,「空喊口號」、「形同虛設」、「四肢麻痺」,更有傳習告誡團幹部「不要老想着升官,也不要幻想做接班人」。此外,中共一向強調黨內團結。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一次黨內會議上,高層一句「矛盾就是這麼來的」,可謂劍指團派。

十八大以來的反腐行動中,共青團系統出身的高官亦多人落馬,包括原中辦主任令計劃、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等等,亦為共青團改革敲響警鐘。早前,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秦宜智失落十九大代表資格,「團派新星」楊岳也落選十九大代表,當時就有分析稱「團派式微」,光環不再。9月20日,秦宜智調任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表面上是按級別為平調,但由黨務重要機構一把手,轉任政府部局副手任閒職,其中落差不可謂不大。

如今,中共十九大最高領導層換屆,「團派」官員悉數「出局」,有著中共第六代接班人光環的胡春華也未能「入常」,其間反映共青團履歷已不復為人另眼相看。

中央巡視組抨擊共青團上下幹部,指責其辦事不力兼人心散渙。(Getty Images)

改革:讓共青團重回本位

由此觀之,共青團出身官員或者失於經歷簡單,工作種類不足,缺乏駕馭複雜多變局面的機會,因此不復為中央青睞,「後備軍」甚至「接班人」的光環也日漸淡去。

共青團履歷不復光彩,也源於中共中央一改用人標準,如習近平曾多次講到:「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簡言之,即是中共目前的選人用人上更加注重長期在基層歷練的官員,這樣的官員有經驗、能力強、有全局觀,長於執行和實踐的優勢凸顯。這些也正是在中國黨內國內矛盾突出、亟需改革的背景下,當下中共執政者特別重視的素質。那麼,共青團作為中共精英人才儲備基地和上升渠道的作用亦將受到限制。

有見及此,改革共青團已刻不容緩,這實際上也是習近平所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讓共青團重回「聯絡青年」的這一本位,並增強在新一代中的影響力,正是呼應了習近平多番強調的「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