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緊盯中國 安倍籌劃大和解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日本近期多次向中國釋出善意。上周,安倍政府進一步對「一帶一路」表示出合作態度,首次提出由政府轄下金融企業融資,加入計劃之中。與此同時,兩國代表亦在上海的高層會議中達成共識,設立熱線和衝突解決機制,以防在東海和釣魚島海域擦槍走火。而在月初於北京召開的中共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身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使的公明黨主席山口那津男,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轉交了安倍的親筆信,山口更表示自己是唯一被允許與習近平直接交談的政黨領袖。東京頻頻主動示好,兩國尷尬了數年的關係似乎正在回暖。

事實上,中日關係從今年上半年就已經開始「文火慢燉」。5月時,中日雙方分別派出國務委員楊潔篪和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兩位高官互訪,打開局面。9月底,安倍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中國大使館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被視為兩國關係改善的另一重要信號。

在自民黨贏得大選、中共十九大召開,以及特朗普訪問日、韓、中三國之後,中日關係回暖速度明顯加快。在上月舉行的APEC峰會上,習近平應約與安倍進行了2014年來的首次會晤,氣氛較兩年前明顯改善;而在緊接着的東盟峰會上,安倍更特意召開記者會,提到自己和習近平及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會面,以及希望以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締結40周年為契機,盡可能改善雙方關係。日本外相河野太郎11月13日在電視節目中亦提到,希望能在年底至明年1月舉行中日韓首腦會議,進而實現中日領導人互訪。

圖片說明:安倍同習近平上次見面時氣氛尷尬,與今次越南會面形成鮮明對比。(路透社)

回望過去一段時間,安倍明顯花了頗大努力試圖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儘管近年中日關係「經濟熱、政治冷」,安倍對中國也明顯抱着提防心態,但他顯然不是反華主義者。2006年他首度出任首相,便一反首訪美國的傳統,選擇出訪中國,上台之初更宣布不會參拜靖國神社,緩和了小泉純一郎時期因靖國神社爭議而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2007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日,成為七年來首位訪日的中國總理。訪問期間,溫家寶在日本國會進行題為《為了友誼與合作》的演講,更將中日關係推向歷史高點。

鑑於安倍家族從未出現親華派政治人物,安倍本人也一貫持有右派立場,故當時他選擇對華友好,使外界大為意外。這由於2006年美國正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泥沼中,無暇顧及亞太事務,而布殊政府在反恐戰上正尋求與中國合作,並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故改善與華關係似乎是當時日本政府的唯一選擇。

圖片說明:2006年,溫家寶訪日並在日本國會進行演說。(資料圖片)

如今的安倍似乎面臨類似處境。2012年前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將制衡中國作為首要戰略目標,拉攏周邊國家加入。日本也趁這股東風積極拓展軍備,解禁集體自衛權,趁機提升軍事影響力。特朗普上台後,安倍本希望美國的亞太政策得以延續,繼續推進日、韓等盟友的合縱,甚至趕在其上台前飛往紐約遊說。可是,特朗普甫一上台就廢除了被日本視為經貿合作重要標誌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早前訪亞行中也處處提及美國優先,不願多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責任;至於早前被炒熱的「印太戰略」,也被證實是外界的一廂情願。更令安倍尷尬的是,特朗普在訪日時直言去年勝選後本不想讓安倍來訪,卻沒想到對方已在飛機上,全然不給安倍留任何顏面。

對比特朗普在北京對習近平和中國的褒讚,作為國家領袖的安倍晉三,自然害怕1972年尼克遜訪華後中美關係急速發展、日本尷尬萬分的狀況重演。當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的外叔公佐藤榮作盲目認為中美關係不會出現劇烈變化,直到中美《上海公報》簽訂,日本才幡然醒悟,迅速開展對華外交。

然而,新一輪中日關係的復蘇同樣面臨挑戰。中日間的歷史問題在這十年間尚未解決,安全議題卻又興起。自2012年釣魚島爭議爆發以來,中日在東海地區經歷多次對峙,而且中國勢頭日盛,讓日本感受到威脅。今年東亞峰會期間,日本明確強調同印度、澳洲和美國四國之間的軍事合作關係,下半年軍費增幅更達到歷史新高。這均是未來一段長時間內都難以解決的問題,也為中日兩國關係重上高峰增加阻力。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