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風聲】六四集會將至 北京患人少、不患人多?

撰文:潘希橋
出版:更新:

今年是六四天安門事件29周年,支聯會主席何俊仁確認今年沒有大專院校參與集會,是大專院校連續第三年杯葛集會。建制派消息指,北京近年頗為關注六四集會人數多寡,不過焦點並非憂慮集會人數回升,反而是擔心參與集會的人數愈加下跌,因有關情況或側面折射出本土以至港獨思潮的走勢。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認為,年輕人參與度回落有多個原因,本土思潮只是其中之一,還包括隨著國家發展步伐改變,部分年輕人的六四情懷有所減退;支聯會常委趙恩來則強調,每年均有超過10萬人響應集會,今年亦會有年輕人上台發言,不能斷言本土思潮是他們缺席集會的原因。

去年的64燭光晚會,大會宣布6個球場全滿,加上半個草地,共有11萬人出席活動,該次晚會亦是自2009年以來,參加人數最少的一次。(余俊亮攝)

六四燭光集會下月舉行,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日前透露,大專學生會均會缺席今年晚會。自學聯在2016年退出支聯會後,今年已是連續第3年大專院校杯葛集會。

消息人士透露,北京近年頗為關注燭光集會的情況,但非如外界預期般擔心集會人數上升,而是恰恰相反,關注集會人數會否下跌。回看過去數年,參與六四集會的人數數字都徘徊低位,去年大會宣布參與人數為11萬人,是自2009年以來參加人數最少的一次。

按理來說,「六四」作為內地敏感詞,參與燭光集會人數愈少,便愈能稀釋事件的影響力,但據了解,近年參與六四集會人數不斷遞減,反而引起當局的擔心,皆因在大專生杯葛集會的政治氣氛下,年輕人似乎煽起了一股反紀念的風潮,部分人甚至形容「六四事件」是「鄰國」的事。其中浸大學生會前外務副幹事長麥筠瑋曾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稱,悼念六四不應變成香港人的道德和政治責任,反應看重香港自身歷史,「不需要投放時間、資源在鄰國的歷史當中」。

消息指,北京擔心這些論調反映港青的國民歸屬感不斷下降,繼而會誘發「港獨」的思潮,如果參與六四集會的人數減少,換來卻是港獨想法的叢生,這種此消彼長對北京而言絕對是更頭疼的事情。

黃國健認為六四事件發生至今橫跨了兩至三代人,悼念的情懷或慢慢淡化。(梁鵬威攝)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表示,自己未有從任何渠道聽過北京方面有此憂慮,認為學生不參與六四集會有多重原因,本土意識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本土意識不高漲,(他們)是否就會參加(集會)?這個不一定是絕對的事實。」他認為除了本土意識的影響外,部分年輕人拒絕參與晚會,是認為年年舉行晚會沒有實際效果,不認為能從中得到滿足感。

他認為,綜觀歷史,六四事件算不上久遠,但實際上已橫跨了兩至三代人,對新一代而言,六四情懷或已慢慢淡化,加上國家多年來改變發展,亦有可能影響年輕人參與集會的意欲。他又認為部分年輕人近年趨向「無大台」的態度,情願自己另外舉辦六四相關活動,情況與部分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不承認主流泛民或飯盒會的情況相似。

八九民運期間,廣州大批市民上街示威,六四後更一度佔領海珠橋。(廣州年鑑 / 網上圖片)

支聯會常委趙恩來認為,社會就六四事件有不同看法,今年雖有數個院校學生會「斷莊」,但每年均會有年輕人參與支聯會的集會,今年亦會有年輕人上台發言,「很難衡量有多少人支持或反對,每一個年齡層都會有我們的支持者。」他指難以評論年輕人不出席集會的因素,但歡迎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舉辦六四悼念活動,沒有「大台」改而做些什麼,開放討論。

他又指每個運動都有高低潮,「你說這幾年少了年輕人參與,但我們每年參與人數都過10萬計,我又不覺得差。」他又指90年代至2000年時,六四集會的參與人數僅有數萬人,「如果要說沒有人支持,當時就應該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