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 港3000人患炎症性腸病 20年增7倍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乘車時肚痛絕對是人生悲歌,每一個彎位都令人捏一把汗,這種經驗一次亦嫌多,但患有炎症性腸病的病人,在病情活躍時卻有機會每日腹瀉4至5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病更無法根治。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許懿德醫生指,本港過去20年患炎症性腸病的人數上升7倍,本港約有3000名病人,他見過最年輕的患者只有13歲,除有機會影響發育外,病人更有可能因病況嚴重,需要休學。
本港過去20年間患炎症性腸病的人數上升7倍,每10萬港人約有44人患病,全港約有3,000名患者。炎症性腸病過往在歐美較常見,惟近年亞洲國家病例有上升趨勢,研究推測與飲食逐漸西化,較多攝取高脂、高糖食物有關。

炎症性腸炎患者在病情活躍期會一直肚瀉,嚴重影響生活。(視覺中國圖片)

炎症性腸病病發年齡為20至40歲

炎症性腸病病因未明,主要由身體免疫系統不正常反應引起,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類。兩者的病人病發時普遍較年輕,介乎20至40歲,正值人生黃金期,患者病情活躍期時,不但不能隨時去旅行,更會影響生活,必須逗留在家與廁所為鄰。

許懿德指現時全港的兒科炎症性腸病個案約100個,當中因部分家長避免小童需要麻醉接受內視鏡檢查,有機會令小童延誤治療,有機會令病情惡化及影響治療效果。四分之一患克隆氏症的病人更有機會併發瘺管問題,導致肛門有機會漏尿、陰道或有機會排出空氣、糞便或膿液。因為瘺管連接皮膚,有機會經皮膚排出糞便或膿液。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許懿德指,香港患炎症性腸病人數,20年間上升了7倍。(陳芷昕攝)

生物製劑助病人盡快控制病情 一年花費10萬元

許懿德表示,患者若對傳統藥物沒有反應,有機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有研究指若腸道長期嚴重發炎,會增加罹患腸癌的機會。而近年在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概念上主要採用「由上而下治療」,即在病情變嚴重前,盡快用最有效的藥物減輕病情、減低併發症及惡化的機會。暫時最有效的藥物是生物製劑,但生物製劑的價錢十分昂貴,一年需花費約10萬元,許估計全港約200至300人正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雖然沒有明顯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患上此病有機會影響發育,身高會較同齡的人矮,體重亦會相對較輕。許懿德分享過往一個個案,一名女生在約13歲時病發,體重在兩至三個月內減少逾10磅,每日大便4至5次,更出現大便出血。她需要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但一至兩年後炎症復發,需要以生物製劑控制炎症。現正讀大學的她,腸病偶爾會復發,但已較過往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