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86%海外顧問為中介  39次「放蛇」均無服務商主動解釋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文憑試放榜在即,考生或會考慮海外升學,向海外升學專家或顧問查詢,惟消費者委員會今(27日)公布歷時9月的《學生有保障?細看海外教育諮詢服務》報告,指出自稱海外顧問或中介中立性存疑。其中消委會向70多間商戶發問卷,獲29間回覆,當中86%商戶(25間)承認其實是代表海外教育機構在港招生的「中介」,但消委會39次神秘顧客造訪中,無服務商主動及明確披露與推薦之海外院校間的商業關係。
報告更指,有學生按顧問建議美國升學,抵達始知大學宿舍附近常有持械行劫及槍擊事件。

消委會調查指,英國為最多本港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圖為劍橋大學。(視覺中國)

消委會指,雖然經諮詢下,服務商會承認中介身份,但做法或有隱瞞之嫌,消委會認為業界需要改進。如據消委會了解,「中介」收入來源主要是來自收生後海外院校給予的佣金,一般為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角色有別於主要向家長或學生提供個人化諮詢服務所收取的顧問費用,故標榜為「顧問」的建議,會否傾向提供報酬,甚或給予較多回報的海外院校,值得消費者深思。

計劃進修法國廚藝 卻建議讀語言

消委會在聚焦小組的訪問中,有學生指,計劃進修法國廚藝課程,惟未能如承諾中取得學生簽證,相關服務商卻建議學生先修讀由該機構在美國主辦的兩年語言課程,令人質疑服務商的建議是向利潤傾斜,並非從學生的意願和福祉出發。

消委會亦發現,大多服務商未能提供資歷認證、轉換海外專業資格步驟,甚至就讀地方是否安全。商營手法及消費者投訴審查小組主席黃錦輝透露,有學生到美國升學前,未獲服務商告知大學宿舍位置偏遠,有安全問題。學生到埗後始知該區保安差,常有持械行劫及槍擊事件。

另外,所有服務商未設申訴機制,但基於服務過程不涉收費,也不存合約關係,一旦出現爭拗時,難用「合約法」跟進;而引用《商品說明條例》或侵權法等法律途徑需大量時間,或涉大量費用,對消費者不務實可行。

建議政府與業界合作 訂立宣傳內容指引

消委會參考澳洲、加拿大、美國、內地、台灣、新西蘭及英國做法後,建議政府參考新西蘭、中國及台灣等地做法,以行業自律方式改善服務質素及提升透明度。消委會建議政府與業界合作,訂立宣傳內容指引、由政府出版指南,方便市民查詢海外教育機構在港的認受性及學歷資格轉換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