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專注力不足自閉兒失社區支援 業界:社署思維停留在1994年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8歲的明仔確診自閉等三重障礙後,在明愛轄下的服務中心接受一系列治療,情況逐漸改善,但明仔享用服務的限期至暑假後就屆滿,父母仍未找到類似替代服務。
明愛社工指,近20年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人數有增無減,社區支援資源卻未有相應增加,相關服務短缺。但據社聯透露,署方未有意增加相關津貼。業界質疑署方未能掌握時代轉變,資源分配的思維仍停留在1994年相關政策訂立之時。

明仔爸爸Dennis(右)強調,不只兒子需要接受服務,家長也要上小組,才能學會面對SEN子女的正確態度。(盧翊銘攝)

就讀主流小學三年級的明仔(化名)8歲,父親Dennis指明仔自入讀幼稚園後,開始追不上學習進度,升小學後更被老師多番投訴「抄唔到手冊」、「對寫字的空間感有問題」。夫妻二人起初歸咎明仔懶惰,經常打罵逼迫明仔溫習及做功課,「一家人都辛苦,溫書溫到半夜。明仔還學習我的行為,打罵嫲嫲。」

子改善 父終明非「唔夠努力」

小二開學後,明仔先後被評定患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AD)、自閉症譜系障礙。Dennis不知如何應對,照舊打罵,後獲學校社工轉介接受2年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活孩子、樂爸媽」計劃,包括職業治療、物理治療、中英文學習班、情緒小組、家長小組等。

明仔雖已接受一年多的物理治癒,但上肌肉問題仍未有改善。Dennis表示,最壞打算是付高昂費用光顧私人服務,但將加重一家負擔。(盧翊銘攝)

參加計劃後,Dennis指明仔各方面皆有明顯進步,現時會自行做功課,更在三年級下學期更首次中文默書得到65分的及格成績。從前不善表達的他,更主動表示想參加足球訓練班,變得有自信。

Dennis覺得服務最大幫助是讓他學會理解兒子並非「唔夠努力」,只是「腦部發展出問題」,而「打罵並非合適方法」。現時Dennis不再苛求明仔有學術成就,反而多鼓勵、溝通,陪伴他學習和玩耍,明仔情緒穩定下來,不再打罵嫲嫲,家庭關係改善。他直言計劃提供的服務「啟發咗我好多」、「係好重要的地方」。

明愛個服務啟發咗我好多、係好重要嘅地方。
明仔爸爸Dennis

服務期完 父憂難適應

明愛「活孩子、樂爸媽」計劃並非社署恆常津貼營運,需要尋求贊助商支持。該中心社會工作督導主任林惠芬表示,資源有限,為了服務更多SEN童及家長,限制每個案服務期最長2年。明仔個案的服務期至今年暑假屆滿。

經過明愛提供的治療後,明仔終學會要求爸爸陪同接受治癒。Dennis認為,相關服務是「救咗成個家庭」。(盧翊銘攝)

Dennis早已開始留意區內其他社區中心的服務,卻只見有機構開過一次讀障、專注力小組,但只維期數月,可見相關社區支援短缺且零碎,他擔心兒子失去現有支援,一家將未能適應。尤其是明仔未來數年會步入青春期,情緒和自尊上都會有不同的變化,Dennis坦言沒有專業人士指導,難以處理得好。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註冊社工兼社會工作督導主任林惠芬,多年來一直參與尋找贊助商的工作。她坦言「好擔心有一年找不到」。(資料圖片)

社工憂沒贊助商需停運

據明愛提供的資料,計劃是由2000年開始,5度獲贊助,今年首次未能在計劃到期前找到贊助商,要明愛自掏腰包維持計劃運作,幸得公益金承諾接手贊助3年,但林惠芬表示「仍擔心遲早找不到贊助,計劃要被迫完結」。

社署正檢討就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ICYSC)的「津貼及服務協議」(FSA),林指,津貼是依據1994年訂定,現已不合時宜。她解釋,教育局自1997年起推行融合教育,今年踏入第20年,社會對SEN的認知及服務需求均提高了,社署應增撥津貼以增加人手應付需求。

明仔自小不善溝通,連父母主動問都問不出所以來,自然也交不到朋友。爸爸Dennis直言,「他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盧翊銘攝)
仍擔心遲早找不到贊助,計劃要被迫完結。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社會工作督導主任林惠芬

社署提檢討 未有增資源之意

社聯透露,署方無意為全港138間ICYSC增加津貼或人手,反建議ICYSC調整服務對象類型比例,騰出資源服務SEN童及其家庭。林惠芬不能接受,「沒有『多餘』的服務或對象可裁減」,方案只會做成其他服務短缺。

業界曾向社署建議,為20間ICYSC增加2個社工人手統籌SEN相關服務,另成立兩隊包括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等的專業團隊,提供專業服務及意見,料推行3年耗7千多萬元,但關愛基金未接納方案。社署回覆《香港01》查詢時,未有正面回應,只強調現時的撥款應同時服務SEN生及家長。

社聯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發展總主任姚潔玲指,業界爭取政府增撥資源多年仍未有成果,而全港有約4萬多名SEN學童,青少年及兒童問題亦較20多年前複雜,署方不能單以人口數字衡量資源,忽略時代背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