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各國疫苗開發的「囚徒困境」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4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主持了一項「加快新冠病毒疫苗發展與全球配送」的合作計劃活動。同一天,美國駐日內瓦代表卻表示美國不會參與。

根據全球預防流行病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的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115個新冠病毒疫苗的開發計劃正在進行。

除了以帶抗原的弱化或不活動病毒引發人體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傳統疫苗開發外,不少企業和組織也在利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希望以大量直接生產抗原的方法去開發疫苗。

諸如美國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與中國的康希諾生物,更運用所謂的「披着狼皮的羊」策略,試圖將能夠生產新冠病毒抗原的基因剪貼在無害的其他病毒之上作為疫苗。目前,康希諾生物已宣布其人體安全性測試已獲通過。

另外,為了確保疫苗研發成功後能快速生產,北京艾棣維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美國莫德納公司(Moderna)等企業也正在研究使用病毒的部份DNA或RNA直接注入人體,讓後者自行生產抗原,並對病毒產生抗體。這種疫苗的生產不必依賴病毒與細胞,可避免污染風險,也更有可能因「RNA打印機」等新技術而能夠高速量產。不過,此等技術生產的疫苗卻從未被准許在人體上使用。

以美國加洲為總部的Arcturus Therapeutics正在研發以RNA為基礎的新冠病毒疫苗。(路透社)

在眾多疫苗開發嘗試之中,不少國家與企業為求在疫苗功成之際能夠迅速生產供應全球,也先為「未被證實有效」的疫苗先行下訂單和發展製造能力——例如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目前就分別資助多個疫苗開發計劃。

由於目前疫苗開發計劃的成功率只得6%,雖然全球每年可生產近50億劑疫苗,可是當中30%已是流感疫苗,而且我們不能夠因為新冠肺炎而「顧此失彼」,因此上述這種發展產能與疫苗開發並行的策略,最終也難保證成功的疫苗能夠馬上迅速量產供應全球需要。

這就造成了部份國家本着單打獨鬥、自給自足的精神開發疫苗的誘因。如果某國能首先成功研究出疫苗,即使它不一刀切限制疫苗的生產和對外出口,也能一方面先行救濟自身國民,另一方面手操這個或能「救全球人命、經濟於傾頹」的利器,以「救世主」的姿態,奪得國際上的崇高威望與政治主動權。

口罩已成為全球各國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路透社)

相較之下,如果一國毫無保留的以本國的科研力量參與國際合作,除了「救世主」地位無從談起之外,在疫苗功成之後更有可能會被國民批為「沒有先為本國人民打算」,亦失去了操作疫苗生產和供應的主動權。

在此等考量之中,有意競逐或保有世界強權地位的大國當然也傾向自行發展疫苗,而減少國際合作研究的成分——在4月24日的疫苗合作活動上,就只有法國、德國、南非、越南、哥斯達黎加、意大利、盧旺達、挪威、西班牙、馬來西亞和英國有領袖以國家名義遙距連線出席。

新冠病毒仍有可能發展成流感一般,每年都需要新品種的疫苗去應付病毒的變異。(路透社)

如果這些現有或潛在世界強國能夠通力合作的話,其結果對全人類而言當然是最好的。雖然這些國家不能優先惠及自身國民,可是在全球按照同一套優次標準,不分國籍地分配疫苗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將有序復蘇,而人們的生活也能同步回復正常。

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國家不能通力合作而各自為政的話,即使疫苗能夠開發成功,全球的經濟和生活也將不能同步恢復正常,而且全球疫後復蘇的過程也將變成另一場甚為難看的國際政治大戲。成功當上「救世主」的國家當然是相對比較中的大贏家,可是在全球角度而言,這絕對是一個慘勝局面。

同樣的情況在2009年的H1N1豬流感流行已曾發生。當時的富裕國家全都大舉購買疫苗以優先保護自身國民,幾乎壟斷了疫苗生產。最後,在生產和分配失衡的情況下,不少國家在疫情高峰已過才能購買到所需的疫苗。

「個別行動者的理性選擇卻非整體而言的理性選擇」的可能性,早在著名的「囚徒困境」中顯示得一清二楚。然而,不過某些國家卻是當局者迷,或者拒絕將全球利益當成一個整體,最終或許會導致疫後全球復蘇的過程不必要的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