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米埔普查發現疑新品種蜘蛛 森林物種增顯示濕地開始老化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米埔濕地或出現全球新品種蜘蛛,一家大細棲身紅樹林樹葉!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在一項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普查中,在米埔發現三隻疑為新品種的蜘蛛,現正交由法國專家鑑定。普查又拍攝到,多達900隻香港獨有的米埔曲翅螢在夏天同時飛舞,數量之多為歷年首見,十分壯觀。
同時今次紀錄到多隻罕見動物出沒米埔,如歐亞水獺和烏鵰等,WWF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黎雅儀指,森林物種有所上升,顯示濕地有森林化的跡象。

WWF於2015年5月展開為期兩年的「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普查」。(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普查發現物種增150種

WWF於2015年5月展開為期兩年的「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普查」,更新米埔和內后海灣一帶的基線生態資料。結果發現,米埔的物種數目較兩年前增加逾150種,達到超過2050種,當中蜘蛛品種增加逾90種、植物增加逾60種。

疑為全球新品種蜘蛛是異足蛛屬,腹部長2厘米,連腳在內則有6至7厘米。(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新品種蜘蛛連腳長至7cm

今次普查就發現了一種異足蛛屬蜘蛛,如鑑定屬實,可望是全球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蜘蛛。該種蜘蛛腹部僅2厘米長,連腳在內則有6至7厘米,要在紅樹林中發現牠的蹤影一點都不易。是次普查的項目經理王偉東說,2015年夏天調查員經過米埔內浮橋旁的一片紅樹林,見有樹葉捲曲著,打開一看,即見一隻成年雌性蜘蛛與數十隻幼蜘蛛,當時未能立即確定品種,便將成年蜘蛛帶返實驗室,但仍未能成功鑑定,直到一年後有法國專家來港參與計劃,始知有可能是全球新品種;及後,調查員再發現多兩隻該種蜘蛛,現交由專家作進一步鑑定。

去年9月,米埔南邊、近錦繡花園水道有多達900隻米埔曲翅螢飛舞。(WWF義工Jan Ho提供)

首見900隻米埔曲翅螢飛舞

除了發現疑似新品種外,普查掌握到首見於后海灣的螢火蟲──米埔曲翅螢的更多資料。米埔曲翅螢於2010年首次被發現,會發出黃橙色的光,閃得較慢,但多年來對牠的棲息地、數量等了解不多。黎雅儀稱,在去年9月的一晚,於米埔南邊、近錦繡花園水道就見到多達900隻米埔曲翅螢,「好壯觀,牠們在草面一閃一閃」,是該種螢火蟲有紀錄而來單次見到的最多數目。

米埔濕地首見箭豬(學名東亞豪豬)。(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森林物種增 米埔現「濕地老化」

米埔目前整體生態健康穩定,生物品種增加,又紀錄到罕見物種出沒,如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近危的歐亞水獺、易危動物烏鵰等,顯示米埔濕地有隱憂。

黎雅儀表示,今次發現的森林物種有所增加,如箭豬、一些生長於樹林的原生灌木,反映米埔有「濕地老化」跡象,「普查有一個箭豬紀錄(學名東亞豪豬),是米埔首次紀錄到,估計牠是從米埔附近的小樹林走過來。雖然目前牠沒有在米埔定居的跡象,但過去數年間中都發現過有零星野豬出沒。」她強調,濕地演替成森林是自然現象,是次普查反映演替正在進行,但同時亦有助WWF採取措施減慢「濕地老化」的速度。

左起:WWF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黎雅儀、義工Fiona、項目經理(香港濕地生物多樣性普查)王偉東、義工Lawrence公布普查重點結果。(曾向銓攝)

普查規模大 短時間難再做

米埔濕地得以被「地氈式搜查」,一班「公民科學家」功不可沒。WWF招募了450名「公民科學家」參與普查,當中三分一是大專生或中學生,其餘是一般公眾,有退休人士,亦有家長小孩。王偉東表示,對上一次米埔的基線生態調查要追溯到1983年,今次在「公民科學家」的幫助下得以再次進行普查,他們亦參與了其中超過一半的調查項目,「以往人手難以同時於不同地點點算蝙蝠數目,今次他們培訓後可參與這類工作,對搜集、初步整理數據非常重要。」普查拍得超過10萬張相片,另外又有大量數據分析工作,王偉東相信短時間難再以進行大型普查,惟希望能每隔5至10年能再做調查。

米埔曲翅螢。(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調查員:邂逅螢火蟲的霎時感動

現職文職工作的Fiona是義工之一,在大學就讀生物科時已享受做實驗的過程,今次難得有機會便報名參加。令她最難忘的,要數與螢火蟲的邂逅,「以前未見過,有次螢火蟲飛到我身上,那一刻好感動,人類和大自然原是可以友善共處。」現年32歲的Lawrence讀書時對生態保育無特別興趣,直到投身社會工作後,行多了山才對自然漸感興趣,他被「公民科學家」一字吸引,一參加便是兩年,每月大約用兩、三日到米埔調查形形式式的生物,「這不像是一般能夠參與的事情。」

豹貓。(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歐亞水獺。(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
澳門虎天牛。(WWF香港分會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