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批城規會指引助長改劃棕地用途 促修訂阻棕土擴張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本土研究社早前研究指出新界約有1200公頃棕地,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最近分析本港棕土的情況,發現在物流業發展持續放緩下,城規會審批改劃成露天倉貯及港口後勤等棕土用途的個案,成功率卻節節上升。WWF指出,城規會於2008年修訂規劃指引,是變相助長土地轉作棕地用途的「元兇」,促政府應廢除不合時宜的指引,防止棕土在新界進一步擴展。

WWF促請政府應採納「棕地優先」政策,批評城規會規劃指引編號13E助長棕土擴張。(WWF提供)

WWF今年9月開始進行分析棕土研究,發現本港貨櫃吞吐量已由2008年的高峰達2400多萬個標準貨櫃,下跌近2成至去年約2000萬個,反映物流業發展放緩,但新界地區的棕土數字、獲城會批准轉用露天倉貯等棕地用途的個案及涉地面積,卻反過來不斷上升。

WWF批評政府執法不力,恐龍坑及周邊違規發展面積達60公頃。(WWF提供)

獲批率近9成 涉約104公頃棕地

WWF指出,城規會2005年中收到的304份與棕土相關的土地用途改劃申請,只有一半獲批,而去年收到的427宗申請,卻共有377宗成功申請,獲批的成功率高達88%,涉及面積達103.6公頃。WWF研究主任陳翰奇解釋,棕土擴張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規劃署於2008年檢討規劃指引編號13D,經修訂後成為新指引編號13E,其中獲城規會優先考慮改劃成可作棕土的第1類地區,面積增加約36公頃,他指出修訂變相令更多土地可有依據申請改劃,更容易「開綠燈」,間接助長棕土繼續蠶食新界土地,「指引寫到明第1類別適合申請棕土用途申請,變相削弱城規會否決的能力。」

政策倡議專員潘淑麗(左)、研究主任陳翰奇(右)認為相比綠化地帶,棕土更具潛力用作發展房屋。(黃靜薇攝)

他以新田為例子,指出規劃署將其劃作第2類地區,即大多數未有清晰規劃意向,可在附帶條件上批准申請,惟該區附近有不少村落,棕土作業與周邊的規劃並不協調。根據城規會文件,新田村路其中一個地段,於2015年批出用作貨物裝卸及露天貯放貨櫃場,該申請文件亦提到,其中一項規劃申請的理由是「符合城市規劃指引編號第13E」,城規會最後批出為期3年的臨時用途。他認為該指引是為應付急增的物流業而設,但近年行業不斷倒退,指引已不合時宜,建議港府廢除。

近15年城規會批准棕土個案
 年份 獲批個案 申請個案 申請獲批率 涉及公頃
2000 85 226 38% 28
2005 152 304 50% 64
2010 620 705 88% 132
2015 377 427 88% 103.6

資料來源:WWF

城規會規劃指引編號13E中,第1類的地區是適合用作露天貯物用途(紅色地帶)。(城規會)
恐龍坑有不少地區屬非法霸佔官地用途。(WWF提供)

批發展局選「綠化地帶」改劃房屋發展本末倒置 

WWF政策倡議專員潘淑麗指出,發展局已揀選192幅具潛力作房屋發展用地,當中有78幅為「綠化地帶」,反而棕地卻「零收回」發展,做法是本末倒置,「綠化帶唔識講嘢,只係有環團反對」。她指,研究亦反映現時新界有不少非法佔用官地的情況,單是恐龍坑已有60公頃的土地違規發展,促請政府應加快對棕土地區的規劃及發展,並建立完整的土地資料庫監察土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