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參選、「自動當選」不再 今屆區選反映了甚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提名期周四(17日)結束,今屆全部452個選區共有1098人報名參選,除非有人被「DQ」(取消資格),否則今屆區議會將不再有「自動當選」。而縱觀所有選區,有23個選區有4人競爭,8個選區有5人競爭,競選激烈。數字反映出雖然目前反修例風波仍未平息,街頭衝突仍常見,但選民仍然希望回歸常規政治選舉之中,用手上選票「決一勝負」。

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為10月4日至17日,投票日期為11月24日。(資料圖片)

選民終於有選擇

早前多名區議會參選人被選舉主任問及政治立場,要求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句子意思,「DQ」疑雲尚存,部分參選人資格仍未獲確定。例如今年南區海怡西選區參選人黃之鋒便須回覆選舉主任提問,提名期結束時仍未得到答覆是否獲得參選資格。

不過,假設全數參選人「入閘」,今屆區議會將出現罕有情況,即所有議席均需投票產生,過去選區「自動當選」的選民終於有機會表態。2015年區議會選舉431個議席中,68席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大部分由建制派奪得,佔議席總數約16%。今年參選人數比過去急升,自動當選的「美夢」終要睡醒。

過往之所以有不少建制派自動當選,部分原因乃區議會被視為作用不大,令市民參選意欲有限。但其實正如「01觀點」多次指出,區議會對民生工作有一定角色。社會不能夠一邊批評區議會淪為「白象製造機」,出現如鰂魚涌價值30萬「不能避雨避雨亭」、元朗17億「540米天橋」等,但另一邊卻嫌其如雞肋,不競爭區議會選舉。不但民生無小事,區議會亦涉及社區治理,絕對值得我們重視。

區議會不應被視為「雞肋」

是次區議會提名及選舉期,正際反修例風波,甚至連社會衝突亦尚未平息。多個選區競爭激烈,甚至可能不再有「自動當選」之況,不少參選人顯然衝着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而來。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早前公布,特首林鄭月娥民望再突破下限僅得22.3分,8成市民反對林鄭月娥繼續出任特首。眼看政府民望隨節節下跌,而區議會選舉臨近,一眾建制派議員首當其衝。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面對「長毛」梁國雄挑戰;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同區面對劉永賢、王進洋和黎永安三人競爭。區議會選舉遇上反修例風波,2015年建制派在區議會奪得的七成議席,看來將備受挑戰。不論如何,讓政治光譜不同陣營的參選人在選舉中分高下,也是對香港為好事。畢竟在民主制度下,我們相信選民的智慧,並以選舉制度來協商政治安排。

特首林鄭月娥民望再突破下限僅得22.3分,8成市民反對林鄭月娥繼續出任特首。(羅君豪攝)

取消區選代價沉重

區議會參選人數急升,一方面反映港人對建制、政府怨氣深重,但一方面也反映港人依然對體制存有信心,市民希望透過選舉以投票表態。過去政府多次取消議員及參選人資格,被質疑無理剝奪、取消港人政治參與權利,舉措已令部分市民對選舉失去信任。今次區選若選舉主任再未能謹慎行事,在無充分理由下取消議員資格,容易將不滿的市民踢出體制,激化極端情緒。香港正值風雨交加之時,這絕非社會樂見。

政府民望已經見底,若貿然有極具爭議之做法,例如推遲甚或取消選舉,將令局勢難料。的確,根據《區議會條例》第38條,如特首認為選舉相當可能受「騷亂、公開暴力或任何危害公眾健康或安全的事故妨礙、干擾、破壞或嚴重影響」,實有權指示押後選舉。而政府既開《緊急法》先例,甚至有權取消區選。但推遲或取消選舉均事關重大,只會讓原本相信制度的市民無法再透過制度表態,迫逼市民循「制度以外」走向抗爭。不論是法理依據及社會形勢,特首林鄭月娥都必須全盤考慮,不能輕舉妄動。

香港政府當務之急是重建市民信心,包括設法讓區議會選舉如期順利進行,讓市民相信選舉能達致公平公正。此舉既可保障市民基本投票權利,亦能讓社會重新信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