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二】住宅大堂貼「歡迎回家」 天水圍新人為鄰舍送暖

撰文:阮秀君
出版:更新:

自天水圍被套上悲情城市的帽子後,新一代居民,都渴望脫去這標籤,打造新社區,四年前遷入這區的Elsie便是其中一員。這20多歲小妮子形容這區由「樓、樓、樓」組成,欠缺其他配套,乏味非常,上班、娛樂都要跨區。於是,她跟其他有心人嘗試以小創作,為墟市檔戶「打扮」,為屋苑信箱「化妝」,透過社區藝術,讓這都市添上景點,鄰里增加話題,讓社區煥然脫變。

香港的樓宇如倒模設計,層層一式一樣,Elsie於是自行裝飾公用大堂牆壁,寫上「歡迎回家」,為放工回來的鄰居送上關心。(受訪者提供)

早陣子,天水圍一棟大廈樓層大堂出現幾幅色彩斑斕的圖案。住戶只要一出升降機便能看到那圖案上,繪有「歡」、「迎」、「回」及「家」四個字。這是居住在那樓層的Elsie,為鄰居送上的一份心思及心意。她說:「當收工回家感覺已經很累時,就看到有人跟我說,歡迎回來,感覺會温暖一些。」

除了大堂,她還在信箱、家門外都布置一番,背後存「凝聚社區」的理念,「當鄰居看到這些特色的裝飾布置,便可能會問起。那麼這類小創作便成為鄰里間打開話匣子的契機。」不過,貼在大堂的字句,即晚便被人拆除,只有信箱的貼圖仍能留下來。Elsie略帶失望地說:「我沒想到那些字句過不到夜,這就是這地方的管理文化。」

四年前,她一家人由屯門搬至天水圍。眼下的城市,由無數住宅大廈組成,Elsie形容為「高度規劃」,在大財團發展大片大片土地,從街上走到大廈樓層幾乎一式一樣。區內沒有娛樂配套,她說:「區外人根本不會進來,反而我們吃飯會到元朗,上班要跨區,社區好像甚麼也需要輔助。」Elsie自己也需到觀塘上班,每天來回三小時,「我都算好,有朋友要由天水圍到太古,比我還要遠。」

過去,Elsie(右一)曾擔任義工,美化天水圍的墟市小檔。(受訪者提供)

不甘自己社區呆板苦悶,Elsie相信,藝術是條新出路,「當社區有一些藝術創作,有一些特色,有些打卡位,慢慢會吸引別人來這區。」於是,她參加不同機構的藝術活動,到老人中心將其窗戶貼上圖案,到藝墟為檔販美化檔面。今年夏天,她亦參加寫生工作坊,在天水圍河邊用筆紀錄這地方的美。今日,她也會到天水圍公園,跟其他街坊一同拼貼該處石磚,為自己社區「扮靚靚」。透過社區藝術,這天水圍新一代居民望以一手一腳打造自己的温馨小區。

約在四年,Elsie由屯門搬入天水圍,發現區內配套缺乏。(受訪者提供)
Elsie一直參加不同活動,去建構自己社區。(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