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圖章工藝師刻出香港:西瓜波、鐵閘花紋、貓等成主角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2007至2010年那幾年,有保育天星、皇后碼頭、反高鐵運動,有些人說那是香港年輕一代本土意識覺醒的起點。但在印章工藝師Alice記憶裡,2010年的「本土」意識其實未有如今天這般炙熱,她當時見到的香港沒有如今這麼多人關注本土文化。對她而言,自己當年的身分意識覺醒是因為個人經歷而生的,不因那些大型的社會運動。她曾經在嚮往的台灣住了一年後,發現自己在台灣其實是個「外星人」。因此,她給自己改了個「外星貓」的稱號,訴說她那無論在港或台,都與城市格格不入,但又透過創作不斷建立「本土」的矛盾人生。

Alice是手工橡皮圖章工藝師,創作多是本土元素的作品。(鄭秋嬋攝)

無法融入城市的「外星貓」

Alice是手工橡皮圖章工藝師。她喜歡以本土元素作創作,作品不少是貓與本土元素的crossover。

當鋪招牌的「蝙蝠含錢」標誌中爬出一隻貓,街市的紅燈罩上又竄出一隻貓......她說自己超級愛貓,亦似一貓。她創作印章的題材多是城市舊物;與自己的成長經驗有關的,有遊樂場和西瓜波;後來發掘的,有地磚、玻璃和鐵閘花紋;她會取材甚至挪用當中的元素,加入自己的創意作發揮,例如在遊樂場上加入很多不同的貓圖案;或者將地磚、玻璃和鐵閘花紋重新拚貼,併出新的花樣。不過,對還未開始創作、甚至未學印章工藝的Alice而言,香港曾是個自己沒有太多感覺的地方,她說:「出走台灣前對香港冇乜感覺,唔係太有歸屬感亦唔係太疏離,好麻木。」

Alice愛貓,會以貓與不同的元素crossover,圖中的crossove對象西瓜波。(受訪者提供)
+16

港人與這城的關係大概就是那麼奇怪,總是愛恨糾纏,在這城時總唸叨着要離開,離開了又總是想着要回來。Alice的情況不相伯仲,感台灣比香港親切,被當地的文創和人情味吸引,嚮往到彼岸生活。「08年因為一些私事出走台北,斷斷續續住了一年。很喜歡那個地方,但難以融入。」她不習慣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從交通到日常的待人接物,「生活很多細節沒有辦法。不習慣台灣人太熱情、過份禮貌與好人。不習慣要追垃圾車。而且交通不便,自己又不懂得開車,很多自己喜歡去的老街很難到達。」

Alice於2014-15年的創作,右圖作品是荷里活道的石牆樹,用了6-7層的印章套印出來。一個顏色的印章做一層。Alice說描圖的過程要描得很準確,鉛筆痕要重疊得很準,要計算落刀是在鉛筆痕旁邊,還是鉛筆痕的位置,差1毫米,圖案就會有偏差。而右圖則是印刷在布袋上的單色石牆樹圖案。(鄭秋嬋攝)

石牆樹多是香港樹木的原生物種?中西、灣仔區哪裡可看石牆樹?

另一種目光看香港

無法融入異地的港人回來了,發現自己與這沒有太多感覺的都市又再疏離了一些。外星人愛貓又似貓,於是她從此成了外星貓。但這一年的差別其實是分水嶺,令她看見港人與台人的分別,「在台灣住過,到處都見到古老的建築和文化。台灣人的歸屬感很高,artists(做創作)都會帶出本土的文化。當時的香港很少artists留意本土文化。講緊2010年......當時真係好少......」

她在台灣時喜歡去逛老街舊巷,看見台灣人積極保存和表達本土文化,從中對比出自己、甚或港人對本土文化的忽視。這觀察大概也成為了她摸索和尋覓歸屬感的方向和方法,於是她下定決心要重新認識香港--做了香港故事館嘅文化導賞員;也致力本土元素的創作,她說:「唔得,要俾全世界知道,香港都有本土特色。」

Alice說只要用心留意日常的事物,渠蓋中也可以看見笑臉。(受訪者提供)

創作:從自己的成長經驗開始

與那毅然的決定同步,Alice回到香港之後去了學手工橡皮圖章。在那之前,她也偶爾畫畫,不過她說自己那時只是在「塗鴉」。手工橡皮圖章易學難精,從自己買書自學,到完成初、中、高級和導師課程和考核,她不過花了不足半年的時間。邊學印章邊創作,當時她就開始了用本土元素做創作的路線,她說「早期的題材都來自自己的生活經驗,例如小時候的遊樂場、紅A產品和電車。所刻的懷舊印章每個都有一個有關我的成長故事,是構成今天的我的元素,屬於我成長的印記。」

渠蓋、玻璃及鐵閘花紋印章。(鄭秋嬋攝)

近期則開始在尋找新的創作元素,一些可能較為被人忽略的事物,例如地磚或通花鐵閘的花紋。她說印章的創作其實千變萬化,從印章的用色、圖案的角度取材都可以自己構思,發揮創意。「同一個(地磚或玻璃花紋的)花色,取材了花紋的不同角度就可以玩很多花樣。而不同顏色、排列,又有不同的效果。」

【冷知識】日本印章分級制 階級影響尺寸:下屬印章不能比上司大

【收費活動】手工橡皮印章體驗工作坊 鐵閘編

日期:6月11日(日)

時間:下午3-5時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8樓

查詢和報名:aliencat@plmproduc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