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爆天水圍】泳池滿、買餸難 發展近30年這城市還欠什麼?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天水圍發展將近三十年,社區設施仍未臻完善,街坊花十年時間才爭取到公營街市;但除了買餸難,當區的街坊還需要甚麼呢?

2008年,天水圍北面陸續發展,但因房屋政策引致公屋過度密集,導致人口跟社區資源失衡。(資料圖片)

1992年,天水圍首條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居民如「開荒牛」搬進新市鎮。居民住進來,但交通、社福設施、就業卻遲遲未解決。處身於「睡房城市」,居民需跨區返工,生活成本高漲,但社區支援仍然不足。

首十年「百無」生活,足以迫逼居民至臨界點——天水圍於2000年起發生連串家庭慘劇,時任社署署長的林鄭月娥更形容天水圍為「悲情城市」。民間團體認為悲劇應歸咎於規劃失敗——天水圍北面的公屋過度集中,加上就業機會、社區資源欠奉,導致居民生活嚴重失衡。

花十年找數

2007年,時任元朗區議員張賢登於辦公室貼出「欠單」,促請政府於天水圍興建醫院、警署、體育館等;十二年過去,當年欠奉的設施陸續「找數」,卻花上多年才兌現:

天水圍人口約有三十萬,區內原本已有社區設施,但隨著人口增加已逐漸飽和。以游泳池為例,根據2016年康文署報告,元朗區(元朗游泳池、屏山天水圍游泳池及天水圍游泳池)的泳池使用率高達100%——數字反映出居民對游池的需要,但同時亦不能忽視其他生活所需。

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成員巫啟航說,現時游泳池的選址位於天秀墟附近;但不少街坊表示希望能於該處興建新街市。「泳池跟街市都是利民設施,兩者本不衝突;但因為土地問題令到個利民設施『搶地』。」

他補充,兩年前團體曾建議於上址興建綜合大樓,卻遭政府反對。「政府話因為綜合大樓牽涉多個政府部門,所以難以興建。」

新游泳池將落戶於天秀墟附近,跟民間熟意的街市選址「爭地」,巫啟航稱兩者並無衝突,這源於區內能發展成社區設施的用地短缺。(資料圖片)

人口增加 天水圍需要甚麼?

社區設施「爭地」,但天水圍的人口將來會大幅增長——鄰近天水圍西鐵站的居屋於去年落成,而濕地公園旁的第112區及115區兩幅地將興建76幢住宅,加上長實於今年一月向城規會申請,將原有的酒店改建為兩座樓高53層的住宅大廈,巫啟航坦言,若政府不正視民生需要,將來天水圍的人口比例與社區資源將進一步失衡。 

他預計,天水圍南將面對人口老化,但北面則集中年青的雙職家庭,南北兩面的需要各有不同,「醫療及託兒服務均是要面對的問題,還有人口增加,交通配套亦要急需解決。」

面對區內人口增長,巫啟航稱將來南北的需要各有不同。(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