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條約》生效 限制水銀生產 汲取日本最大工業災難歷史教訓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由日本主導的聯合國《水俣條約》(或名水銀條約、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8月16日生效,從此所有締約國將會禁止開發新的水銀礦場,並逐步減少輸出和製造水銀製品,為保護人類,以及預防環境免受重金屬污染,踏出重要一步。

熊本縣水俁市的水俁病紀念碑,地上圓形的銀色球代表着水銀。水俁病在日本造成逾萬人受傷,上千人死亡,是日本戰後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網絡圖片)

水銀,又名汞,是一種在室溫下呈液體狀態的金屬。水銀自古已被發現和使用,迄今已超過3000年歷史。然而水銀有毒,直接碰觸或吸入會中毒,水銀的化合物同樣大部份有毒。過去一宗廣為人知的大規模水銀中毒事件,就發生在日本熊本縣的水俁市,因此又稱為水俣病。

食用甲基汞海產 全市上萬人中毒

1956年日本工業起飛,九州沿海的熊本水俁市成為工業村。其中一家名為「新日本窒素肥料」(窒素,中文為氮)的公司在附近設立工場,並使用含水銀的化合物作催化劑生產肥料。工場未經處理把廢水直接排進大海,污染物被水中生物食用,轉化成甲基汞等化合物。

水俁市居民以捕魚維生,含甲基汞的海產被捕獲食用造成慢性中毒,結果市內上萬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性疾病:包括口齒不清、走路不穩、失明以至全身痙攣、甚至有忽然大叫後暴斃的例子。窒素公司企圖隱瞞事件令災情不斷擴大,在1965年新潟爆發類似的疾病,政府才正式介入調查,引起全國關注。

事件最終擾攘了近20年才得以解決,最終確認受害者人數高達1.2萬人,其中約1200人已死亡。水俁市的污染一直持續到1997年才恢復捕魚,水俁病被認為是日本戰後最大的工業災難之一。

日本民眾高舉患上水俣病、水銀嚴重中毒的小孩照片示威。水俣病的抗爭在日本持續近20年始獲解決。(網絡圖片)

日本推動《水銀條約》 逾50國簽署

自此日本對水銀引起的健康問題非常敏感,雖然世界不少國家已立例管制水銀,但不少發展中國家仍在使用水銀用作工業生產,如採礦業。

日本2013年在聯合國主動提出建議締結有關條約,內容包括禁止開發新的礦場、淘汰現有礦場、限制生產和使用水銀、減少向空氣、土地及水排放,還有規管小型金礦,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破壞。條約亦有針對臨時儲存、棄置、污染以及相關健康問題的條文。

2017年5月《水俣條約》經50多個國家簽署後正式生效,簽約國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及組織,另有128個國家表示支持。條約在8月16日正式生效,從即日起所有簽署國家將會停止開發新水銀礦場,管制水銀貿易、並逐步減少製造和使用含水銀的製品,務求在2020年前全面限制使用超過5毫升水銀的工業用品。

第一次締約國會議,會在9月24至29日舉行,會上將討論確保各國逐步執行條文的方法,包括如何匯報關於水銀的數據。

坂本忍是其中一名患上水俣病的倖存者,水銀癱瘓了她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損傷。她將在9月前往瑞士發表演說,闡述患病的生活,以及倖存者面對的問題。(The Japan Times)

水銀用途廣泛 毒害採礦工人

水銀能與大部分金屬形成合金,通稱汞齊(Amalgam),但因水銀無法和鐵混合,因此可以用作便宜的還元劑,廣泛使用在採礦業。據聯合國調查所得,每年大氣排放至的水銀量中37%自採礦,佔相當份量。《水俣條約》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限制水銀在採礦業中使用,以減少工人中毒風險。

水銀亦可被應用在製造溫度計和氣壓計,水銀溫度計的準確度要比一般的酒精溫度計要高。水銀亦可用在電池、光管、和催化劑等。而在古代水銀,一度被用作製造美容的化妝品,雖然現有很多國家已禁止含水銀的化妝品銷售,但在非洲一些國家、印度及泰國仍可買得到。

一些基本無毒的水銀化合物仍被廣泛使用,如汞齊可用於補牙,硫柳汞(Thiomersal)可用於疫苗的防腐劑。前者部份先進國家已棄用,後者因未有合理證據證實會影響人體而繼續應用。

(日本放送協會/每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