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缺點多多 還有什麼能量度國民生活質素?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由於GDP在量度國民生活質素時面對的各種缺點,不同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乃至國家政府都嘗試找出GDP以外的量度方法。但是換上另一種數據,真能夠帶來改變?
撰文:俞寶生

在陷入大蕭條的1930年代,芝加哥一間湯店外大排長龍。(Getty Images)

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喜馬拉雅山區小國不丹雖然缺乏現代化設施,但其淳樸民風加上空靈的宗教氛圍,令不丹經常被稱為世上最幸福的國家,不丹法典有云:「政府若不能為人民創造幸福,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不丹國王辛格在1972年宣布使用「國民幸福總值」,而非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不丹的國民生活水平,似乎更代表了不丹對於「幸福」而非物質的重視。

但是國民幸福如何計算呢?制定指標的不丹學者烏拉(Karma Ura)指「幸福包含精神、物質、身體和社交需求」,最後換算成人均土地、宗教統一度等數據。在這種換算下,不丹多年來雄踞全球國民幸福指數第一位。

但這是真的嗎?不少報道都指出,其實不丹人民一點都不幸福。大批尼泊爾少數民族被辛格強制驅離國境,而他們的苦痛,並不列入幸福指數的統計範圍之內。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空間,不少沉溺於毒海之中,但同樣不被承認。在不丹,國民幸福總值,只是為了掩飾實際問題的宣傳技巧。

人類發展指數

由於單純的GDP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程度,讓聯合國難以決定哪個國家最需要協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在1990年代委託發展經濟學家哈克(Mahbub ul Haq)和森恩(Amartya Sen)建立一個新的指標。自1999年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都會在年報中公布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嘗試綜合GDP、識字率(其後改為兒童就學年數)和預期壽命3項指標,以此量度國民的物質生活、知識水平及健康。各項指標排名第一的國家得到1分,其他國家則與第一名的國家做比較,得到0至0.99分。最後取3個指標的平均分,就成為該國的人類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仍然面對數個問題。第一,為何使用這3個指標?第二,識字率及預期壽命在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已經相差不多,讓西方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長期差異極小。第三,人類發展指數是對比式指標,只能表示差異,無法量度一個國家的絕對進步。

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

負責量度社會貧富不均程度的堅尼系數,大概是除了GDP以外,另一個經常被人提及的國家指標。

堅尼系數利用幾何學公式,比較一個國家的人民收入分布與一個「絕對平等」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堅尼系數為0代表一個國家絕對平等,系數為1代表一個國家絕對不平等,一人擁有國家所有財富。聯合國表示0.4是堅尼系數的警戒線,高於0.4代表一個地區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將會影響社會安定。

雖然堅尼系數經常被人使用,但系數本身仍有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其實對小國有利。同樣的財富分布模式,堅尼系數在人10萬人的國家會較人口10億的國家低,即使兩國的貧富懸殊情況一樣。

即使如此,堅尼系數仍然頗為準確地反映出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香港的堅尼系數高達0.54,是已發展地區堅尼系數最高的地方,全球排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