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觀鳥.三】中國的雀好,香港的雀才會好

撰文:趙曉彤
出版:更新:

傅詠芹(Vivian)是香港觀鳥會的中國項目及發展經理,自大學開始愛上觀鳥。那是大學的課後時光,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的侯智恆教授帶着她與一群同學來到龍虎山,這裏與香港大學相距不到五分鐘路程,已是郊野公園範圍。沿斜坡上行才十餘米,已聽見啄花鳥、叉尾太陽鳥、長尾鳳葉鶯、相思等雀鳥發出不同的鳥鳴,路邊還不時跳出一隻紫得發亮的紫嘯鶇。那是Vivian第一次認真拿起望遠鏡觀鳥,鏡片下那隻放大了、親近了的雀鳥原來如此漂亮,以後她時常來訪,還曾為了看清楚樹上一隻鴝姬鶲的特點,在樹下專注地站了個多小時,下大雨也捨不得走。
攝影:林若勤
(此為「在香港觀鳥」系列之三)

龍虎山與香港大學相距不到五分鐘路程,是非常方便的觀鳥點。

投身保育行列 如候鳥頻飛

相比站在無遮無擋的水塘上的水鳥,觀賞林鳥的難度大得多,Vivian說,最重要是安靜下來,提升自己對微細動靜的敏感度,最好先學會分辨不同雀鳥的叫聲,憑聲音確定雀鳥的位置。林鳥是觀鳥的進階遊戲,但也因為這些細小又隱蔽的雀鳥如此難發現,相關的林鳥研究始終不多。

「香港位於全球八大候鳥遷飛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中間點,地理位置來說是非常重要,而香港在近海有濕地,又有山和林木,有較平坦的原野,也有塱原等人工淡水濕地,在如此細小的地方有這麼豐富的生境多樣性,可以吸引不同雀鳥前來棲息,無論對雀鳥或鳥友來說,香港都是雀鳥天堂。」

+3

熱愛生態,也熱愛觀鳥,畢業一年後,她在香港觀鳥會負責中國項目至今,主要負責中國雀鳥的保育工作,為保護勺嘴鷸、中華鳳頭燕鷗、靛冠噪鶥、粟班腹鵐等瀕危鳥類,經常在廣東、廣西、中國沿海,甚至北至內蒙古等地穿梭,在當地從事雀鳥研究、教育及保育等工作,忙碌時甚至剛從廣西抵步香港機場,便立即轉機飛到北京開會,這樣在中港邊境出出入入,細看漫天不知國界、卻大部分從中國飛來香港的候鳥,她深深明白:「中國的雀好,香港的雀才會好。」

每天都有許多人在龍虎山跑步、散步、觀鳥。

濕地銳減 候鳥頓失歇息地

香港有八成雀鳥是候鳥,基本上都是先經中國過境來港,其中包括31種瀕危鳥類,如極危的勺嘴鷸、白鶴、青頭潛鴨等,這些雀鳥從西伯利亞起飛,經中國來港,主要面對生境消失和破壞及非法鳥捕的問題。過去50年,中國的沿海濕地減少了51%,因此,香港的南生圍、米埔、后海灣等濕地對候鳥來說愈來愈重要。「沒有落腳的地方覓食和休息,鳥就沒有力量飛到下一站。」

「這些手掌大小的雀鳥,從北方飛來已耗盡所有能量,需要一些停歇點來補充體力,沒有濕地,牠們就沒有食物,惟有繼續向前飛,或被迫只吃一點點就繼續飛,變相牠們其實是要在更多地方停歇,可是牠們可以停留的濕地都消失了,牠們不夠體力,最後累死、餓死或被捕殺。」

沒有落腳的地方覓食和休息,鳥就沒有力量飛到下一站。
香港觀鳥會的中國項目及發展經理Vivian

Vivian說,「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有33種鳥類被列為受脅及近危級別,是八條候鳥遷飛路線之冠,這也說明這區域的鳥類面臨較多威脅。「香港有四成地方是郊野公園,對雀鳥來說是環境很好的棲息地,但即使我們把雀鳥吸引來港,如果大陸沒有做好保育工作,其實雀鳥是飛不到香港的。」「香港與大陸沿海地方的最大問題是生境消失,人口增長迅速,人與生物爭地使用,很多時候我們看見樹林,如果不是耐心站立,不會看見樹上有很多雀鳥來訪,濕地也一樣,潮漲時只看見一大片空的泥灘就以為沒有生物使用,既然地方空着為何不拿來起樓呢?如果我們只看見大自然是生財的地方,生境自然很快消失。」

「香港是一個令人容易明白生境重要性的地方,因為香港很小,只要失去一點地方,例如失去了塱原,田鳥來港的數量便會明顯下降,所以我們破壞大自然的後果是顯然易見的,而如果一個這麼小的地方有保育項目,如香港觀鳥會的塱原或魚塘保育,成效也會很明顯,這些都是給國內外自然保育工作者參考的好案例。」

上文節錄自第89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4日)〈在香港觀鳥〉。

Vivian以外,還有他們的觀鳥故事:

【在香港觀鳥.一】關朗曦:觀鳥者的故事​
【在香港觀鳥.二】魚塘:新界西北的候鳥天堂​
【在香港觀鳥.四】市區觀鳥,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香港觀鳥.五】與鳥為鄰,建造雀鳥友善社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