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105歲母不吃喝 言語治療救活她 兒:不要母插胃喉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82歲兒子Paul每逢到院舍探望105歲的母親淑芳,都會帶一包糖果,作為她乖乖進食的獎勵,「對於我嚟講,每餵佢食一啖粥仔,都係一個福氣。」淑芳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十年前中風,三年前開始出現吞嚥困難,食物放在她眼前,她都一手推開,硬放進她嘴裏,全都吐出來。張開口吞食,對無數長者而言,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今天,淑芳能夠吃一碗粥,一邊嗒糖一邊說好味,這都是言語治療的果效。
香港大學早前一項調查顯示,大約六成長者院舍的院友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以香港大約75,000個長者宿位推算,約有45,000名長者院友有此困難。然而,現時安老、弱智或多種殘障院舍並沒有資金提供言語治療服務。
攝影:高仲明

能吞嚥是奇蹟

下午三時,護理員送來一大碗稀粥,是淑芳每天的下午茶。Paul餵她吃一口,問:「好唔好味?」婆婆向來直率,說:「麻麻哋。」她吃了一半,兒子又問:「飽未?」婆婆口裏卻說:「食多陣先。」105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淑芳,依然語意清晰。Paul跟記者說:「佢平時食得好污糟,一餐飯要用十幾張紙巾,今日竟然冇流口水,食得好乾淨,好靚。可以見證到,好開心。」他更說:「每一次嚟,我都見到一個新奇蹟。」

什麼是吞嚥困難 / 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Dysphagia)是指因身體機能或心理原因,致使進食時出現咀嚼或吞食困難,或是容易哽塞、嗆到。

本港吞嚥困難患者中,八成為長者,而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每九人便有一位出現不同程度的進食困難。

約一半屬症狀輕微,如嗆到、難以吞下食物、進食速度慢等。約有一成患者會出現肺炎病徵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情況,需送院救治。

此外,後期認知障礙症病患者都會失去進食意識而沒有肚餓感覺;
約二至四成的中風長者有吞嚥困難後遺症,
八成柏金遜症患者長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

大概三年前,淑芳因為認知障礙的問題,無法辨認出食物,亦因為中風導致口肌出現問題,才致有吞嚥困難症狀,食物放在她的面前,她不肯張開口。

我不要母親插胃喉

張口、吞嚥吃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健壯的人難以體會能夠吞嚥是一種奇蹟。淑芳70歲後患上認知障礙症,十年前中風後一直困在輪椅上,「佢有十年冇用自己雙腳行去飲茶。」Paul說。「100歲之前佢都冇問題,」大概三年前,淑芳因為認知障礙的問題,無法辨認出食物,亦因為中風導致口肌出現問題,才致有吞嚥困難症狀,食物放在她的面前,她不肯張開口。「姑娘真係好有心機,餵媽媽食一啖,佢就吐出嚟。餵晒一碗,吐晒一碗。」他只想母親的舌頭能吸收食物的營養。「有時候佢會一手撥開你,佢有一隻手仲郁得,就打人。」,「我同個女餵佢,佢先畀面食一啖咁多。」

院舍沒有辦法,把她送院。Paul一直堅持任何情況下也不讓母親插胃喉:「太苦了。」結果,住院未夠一周,醫院便把母親送出院。Paul說醫生當然不會白紙黑字說「放棄治療」,只會說:「佢冇病。而且她都已經很老了。」Paul只是覺得母親雖已105歲,很長壽,但不代表就要放棄生命,何況母親未曾言死,為什麼要放棄她?他找過中醫替母親針灸,情況沒有改善。「一個月都冇食過嘢,係拗開佢個口,水冇味更加唔飲。嗰一個月,佢係奇蹟生還。媽媽成個人都軟晒冇力,完全零對答。」

母親出現吞嚥困難症狀,醫院沒有辦法讓她住院,也曾針灸,情況沒有改善。半年前接受言語治療訓練,情況大有改善。在治療過程中,會按摩患者嘴部肌肉。

蜂蜜讓母親開口

他又花了兩星期找不同的藥劑師問意見,有藥劑師建議他每天給母親吃一匙麥盧卡蜂蜜。母親竟然沒有拒絕,「係上天賜我嘅福氣,我擁抱媽媽,大叫好嘢,感謝主。」他說母親能吃粥仔,都是近來的事,「有言語治療師幫佢,半年有咁嘅成績。」

2018年年中,順利安老院參與香港公益金贊助、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舉辦的「食得好」長者吞嚥改善計劃,讓十位患上較嚴重吞嚥困難的院友接受一星期一至兩次的言語治療,而淑芳正是參加者之一。Paul說母親的進步全是院舍、言語治療師的功勞,「他們是miracle workers。」

言語治療訓練患者口肌、認知能力

言語治療師黃惠筠憶述淑芳半年前的情況:「放匙羹入口都好困難。我哋會放匙羹喺佢口側邊,濃味食物會較好,等半分至一分鐘佢會開口,啖味食物可以一直合實個口。」,「你餵佢食一啖,佢唔單止吐出嚟,仲會噴你,噴到成身都係。」在言語治療過程中,黃惠筠先讓淑芳和家人一起上課,重新訓練、強化婆婆的口肌能力(包括控制上下顎、唇部、舌頭及面頰活動的肌肉。),如讓淑芳模仿治療師合口、開口、咀嚼的口型。兒子Paul說:「呢個過程攞佢嘅專注,最困難。」然後按摩她口部四周的肌肉。同時,治療過程中會提供認知訓練,讓她辨認不同大小、顏色的匙羹,從而判斷張開口的大小和時間。黃惠筠說:「大半年之後,提佢張開口,佢都知道。甚至自己見到匙羹,自己會張開口。」

順利安老院院長劉靜棠(左)、言語治療師黃惠筠(右)指淑芳接受言語治療後情緒、溝通能力、吞嚥困難也大有改善。

濃味食物引起食慾

黃惠筠說蜂蜜能夠讓淑芳張開口,是因為味蕾刺激,這個方法常用於吞嚥困難治療中。「我都鼓勵屋企人用多啲唔同食物去引起老人家嘅食慾,經常轉換味道。唔同糖水、薄荷糖佢都好鍾意。」兒子Paul會給母親買雞髀,院舍會煮糖水,「濃味食物先引起食慾,再慢慢調淡味道。糖水的糖度也逐步溝稀。」黃惠筠說。順利安老院院長劉靜棠補充:「就算老人家真係食唔到雞髀,畀佢望到、舔到都已經能夠引起食慾。」

香港院舍缺言語治療資助

現時院舍有近六成長者有吞嚥困難症狀。然而,劉靜棠說:「過去安老院都未有言語治療服務,福利署亦未有這方面的資助。」她續指一直留意院友的需要,直至2018年得到公益金的支持,在「食得好」長者吞嚥改善計劃中,先讓最有急切需要的十位院友,接受言語治療的服務。劉靜棠說進食對老人而言,不單是維持生命,更重要是「食得好」讓他們在晚年仍有生活的情趣。「你見到佢哋嘅面容、反應,滿足感大咗。」有些院友改善口腔控制後,「由食糊仔變爛飯,雖然一點一滴,但佢哋都見到自己嘅進步。佢能夠食到唔同狀態嘅食物,即係話佢哋有得揀。」生活有選擇,才有自主權。

淑芳最愛吃甄沾記的椰子糖。

忘不了,甄沾記

淑芳飯後,Paul拿出各種味道的糖果放在桌上,著母親伸手去取,讓她自由選擇的同時,鼓勵她手部活動。婆婆沒有三心兩意,很快便選了。兒子Paul問:「你最鍾意食咩糖?」淑芳緩緩說出:「甄沾記。」甄沾記是香港一間成立於1915年的椰子糖店。淑芳今年105歲,大概也是這個年份出生。「甄沾記佢食咗幾十年喇。」Paul說。甄沾記陪伴她走過百年歲月,今天她雖患上認知障礙症,唯獨味蕾的回憶依舊,Paul又問母親:「你最鍾意食甄沾記咩糖?」淑芳不假思索回答說:「椰子糖。」過百歲的嗓子低沉而沙啞,「椰子糖」三隻字卻說清晰,而這都是言語治療師的功勞。

下集:言語治療不但幫助淑芳改善吞嚥困難的情況,更加改善他的語言能力、情緒等等。而Paul從沒放棄105歲的母親,原來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他們的母子情,明天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