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7.前瞻】高端職位增長慢 大學生搵工難「向下流」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新學年開學,由今年起政府向每名修讀自資學士課程的文憑試考生,每年資助三萬元,勢必推高持有大學學位人口。然而,大學生多了,又代表了什麼?正如學者指出,回歸20年來官員怠政,香港經濟一直「食老本」,以致高端產業發展停滯。本港大學畢業生倍增,但相應職位空缺增長卻滯後。台灣和韓國目前便因學位膨脹而出現青年就業困難,引致社會問題;香港大學生也有「向下流」趨勢,畢業後從事只需中學程度工作的大學生明顯增加。香港產業結構持續往金融、地產傾斜,近年適合大學畢業生一展所長的高技術工種愈見減少。要破解不能人盡其才的困局,政府必須下決心拋棄「小政府」思維,推動高端產業如創新科技發展。

現時青年人除了可升讀港大等八大院校的學位課程,尚可入讀自資院校。(資料圖片)

每年3.4萬大學生畢業

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建出提升本地專上教育學額,以配合知識型經濟發展,鼓勵自資院校開辦副學士、高級文憑及學士課程,促使現時適齡青年升讀大專的比率達七成以上。

現時每年資助大學學位課程,包括一年級及三年級入學合共約2萬個,另加自資院校的資助指定專業/界別課程和非指定資助課程約1.4萬個,預計未來每年有逾3.4萬名大學畢業生投入市場,加上新增資助學生修讀自資學士課程,料不少打算報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轉攻學位課程。大學畢業生持續增加,出路將成他們一大難關。

Eric畢業後開設全港首間廚餘染布工作室。(吳煒豪攝)

創業者歎創新產業無出路

城市人口教育水平上升,可提高競爭力,但近年常聽到大學生慨嘆畢業即失業,未能學以致用。全港首間廚餘再造工作室「染樂工房Dyelicious」創辦人張駿霖(Eric)三年前修畢公開大學環境學理學士,早於在學時已發現香港廚餘問題嚴重,激發他未來從事廚餘管理及環保再生事業,從商業及技術層面推動廚餘回收。

Eric創業後,先後遇上研發成本過高、產品滯銷、舖位加租等問題,令工作室一度面臨倒閉,幸而後來獲得政府創業培育計劃資助,得以補貼研發和舖租支出,才能成功從紫椰菜、紅菜頭和咖啡渣等常見廚餘中提煉天然色素,染製手帕、衣物和藝術品出售;他亦趁政府計劃推出垃圾按量徵費,主動聯絡連鎖餐廳和食品生產商合作試行廚餘回收,並與環保團體合辦教育活動。

但Eric坦言,相關資助僅持續兩年,雖然他已計劃遷至租金較便宜的茘枝角工廈繼續營業,但租金仍然大漲至佔總收入近四成。他苦笑說假若工作室因此不幸倒閉,憑他的學歷,仍可在環保團體和政府部門任職生態及環境管理職位,但相比外國,香港的環保產業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市面上僅有少數公司從事相關業務,就業前景有限,「很多同學畢業後均有志投身環保界,但礙於空缺太少、薪酬太差和缺乏晉升機會,結果大部分人從事餐飲業、保險經紀和紀律部隊等。」

+2

教育局資料顯示,本港15歲及以上持有學位人口,由1991年的25.6萬人,至2016年增至131.1萬人,累計增加四倍;佔總勞動人口比例亦由1991年的9.1%,上升近三倍至2016年的35.2%。然而,2016年全年失業率為3.4%,近13.3萬失業人口中,持有學位失業人數約有3.38萬人,持其他專上學歷則有1.48萬人,較2006年時多出近六成,創下近年新高。當中20至29歲人口的失業率達5.9%,在所有年齡組別僅次於15至19歲組別(13.8%),與2015年並列為近六年最高。

大學生做只需中學程度工種趨增

政府統計處界定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人員及輔助專業人員為「高技術工種」,適合學位持有人工作,在2006年有111萬人從事相關工種,而當時持有學位人數只有74.5萬人,要找到相應工作不太困難;惟至2016年持有學位人數膨脹至131萬人,但從事高技術工種人口只升至141萬人,反映畢業生競爭比以往大。

立法會於2016年中曾進行一項人力資源研究,發現經濟增長未能創造更多高端職位,持有學位人士不得不轉為尋求低端職位,約有26%持大學學歷新增工作人口在2008年至2015年間從事文員、服務人員及店舖銷售人員等原本只需中學或以下程度的「低技術工種」,遠高於1994年至2001年間的12%,反映「向下流」情況嚴重。

韓增81萬公務員空缺吸納大學畢業生

韓國及台灣推高持有學位人口後,亦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象,在2015年,兩地25歲至34歲人口持有學位或以上學歷分別高達69%和55.2%。然而韓國統計局在今年6月公布,持學位或以上學歷失業人數多達54.5萬人,佔全國失業人口高達51%,創下近20年來新高;台灣大學畢業生失業人數在去年亦多達19.9萬人,佔全國失業人口逾42%,較往年增近一成。韓國總統文在寅6月公布,計劃在未來五年於公營部門新增近81萬個職位以吸納大學生失業人口,需花費相當於約1,400億港元公帑。

第五項:讀大學幫你出學費,即使有返兼職,父母仍會關心問「夠唔夠錢洗」。(資料圖片)

學者:政府抱有食老本心態

金融、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為本港四大支柱產業,合計佔本港生產總值近六成,2009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推動文化創意、醫療、教育、創新科技、檢測認證及環保六大優勢產業,以促進產業多元化,但相關創新產業至今合計只佔GDP約8.9%。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批評,港府抱持「食老本」保守心態,無意長線發展新興產業,以致金融、地產等商經產業獨大,令整體經濟抗逆力變差。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連跌兩級至全球第九位,並指香港市場規模及創新產業發展方面差強人意,排名分別跌至全球第33位及27位。

香港經濟政策一直遵循「大市場小政府」方針,強調僅為市場提供有效運作框架,但要落實產業多元化,不能單靠自由市場,政府必須敢於作為。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特約教授曾淵滄強調,香港創科產業發展不及韓國和新加坡,近年亦被內地追過,源於政府怠政及未有主動規劃,導致政策淪為空中樓閣,明顯欠缺長線和全面考量,建議港府效法鄰國,統籌長達10至20年的跨政府、跨部門產業發展方針,「須視乎當局是否有決心拋棄『一屆政府一屆事』的舊有思路,咬緊牙關開始做。」

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是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本港產業結構單一,導致低端產業長期支配經濟、縮減高端職位,導致不能人盡其才,浪費社會資源,歸根究柢是港府長期以「小政府」為藉口不作為。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亦認同,政府主動規劃創新高端產業發展,才可解決現今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苦無發揮機會困局,以創造職位和創業空間供其發揮。

上文節錄自第76期周報(2017年9月4日),原文題為《免大學畢業生「向下流」 林鄭須規劃高端產業》,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