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7.前瞻】優質教育,不如從改善校舍開始?

撰文:關卓凌
出版:更新:

兩個颱風在8月下旬先後襲港,長沙灣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陳嘉文在打風期間忐忑不安,擔心60年歷史的校舍抵擋不住狂風暴雨,會再次水浸,幸好最後只有一棵樹被吹倒。在細小和殘破校舍上課的師生,每當遇上惡劣天氣都要膽氈心驚,對他們言而要推行優質教育談何容易。特首林鄭月娥要提升教育質素,應由改善殘舊校舍開始。

兩個颱風在8月下旬先後襲港,長沙灣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陳嘉文在打風期間忐忑不安,擔心60年歷史的校舍抵擋不住狂風暴雨,會再次水浸,幸好最後只有一棵樹被吹倒。在細小和殘破校舍上課的師生,每當遇上惡劣天氣都要膽氈心驚,對他們言而要推行優質教育談何容易。特首林鄭月娥要提升教育質素,應由改善殘舊校舍開始。

林鄭月娥今年參選特首時,以「優質教育,專業領航」八字為教育政策綱領,列明「政府應為我們的學生、老師、家長和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她表明上任之後,教育經常開支即時每年增加50億元,以推動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和資助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等,當中36億元已用於部分項目,惟她對如何落實改善學校硬體及軟件建設仍然未有交代。

現時全港有28間於1960至1970年代配合公屋而興建、俗稱「火柴盒校舍」的小學,殘舊狹小的校舍影響着教學質素。但原來有近百間擁有低於標準校舍的學校飽受同樣苦況,它們佔地面積少於3,000平方米、校舍樓齡逾30年,師生每逢惡劣天氣,便要擔驚受怕地上課,聖公會基愛小學便是其中之一。

聖公會基愛小學建於李鄭屋邨至大埔道之間的斜坡上,學校背後有九幅斜坡,每次下雨,水就會從山上直沖向學校。(網上圖片)

聖公會基愛小學建於李鄭屋邨至大埔道之間的斜坡上。殘破的外牆和水管難以抵禦風吹雨打,陳嘉文五年前上任校長,難忘2013年一場「黑雨」令到教員室及校長室水浸,幸好校內備有一部抽水機,可快速抽走積水。所以近期兩個颱風先後來襲令他擔心不已,「非常感恩,只有一棵樹倒了,沒有壓毀任何東西,但每次一落雨我便很怕。」

基愛小學佔地面積1,630平方米,總共有25班。大幅石屎掉落或牆壁滲水,對校方來說早已不是新聞。學校背後有九幅斜坡,每次下雨,水就會從山上直沖向學校。斜坡去水道常被雜草和枯葉堵塞,無法把水引出大街去水渠,導致學校發生水浸,「現在老師們都很醒目,不會再放東西在地下,全部架高起來。」

陳校長曾要求裝修師傅建一條渠,把水引去別的地方,但礙於學校建築結構限制,無法進行工程,「這間在斜坡上的學校結構本已有問題,此外校舍太舊,很多地方補完後,很快又會故態復萌。你看那幅牆,一年前補過,三個月前又再補,現在又出現裂痕。」六層高的校舍沒有升降機,他指因為是舊式設計,每層都要走幾級樓梯才能到課室,即使有升降機作用也不大,對行動不便的學生依舊不便。

基愛小學的校舍殘舊,水浸和牆身剝落等時有發生。一有暴雨,陳嘉文校長都擔心校舍頂不住。(圖片由基愛小學提供)

教師需跟進維修 加重工作量

該校曾經申請搬到鄰近東京街新建的千禧校舍,最終教育局分配給一間有43年樓齡「火柴盒校舍」的小學搬遷,陳校長對此甚為不滿。他希望教育局能清晰、公平、公開地交代以什麼準則批地建校,被評為低於標準校舍的學校要等多久,才有適切的支援,「10年?20年?如果你告訴我時間表,至少有個盼望,知道等多久。」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可能「低於標準校舍」一直未有明確定義,而且數量眾多,故教育局未及處理。

沒有新校舍,校方只好盡力跟進維修工作,每月至少開會兩次討論進程,又要找人監管維修工程質素及進度,加重教師額外工作負擔。任教數學的潘老師是總務主任,負責跟進工程,他直言教育局的外判維修公司質素參差、效率低,試過因時間趕急而找相熟的維修公司幫忙,效果比外判公司還要好,「教育局每區會有一間指定的外判裝修公司,全區的學校維修都靠它。學校通常每年暑假都會大修一次,那時工人便忙得不可開交,有時並非不想做,而是趕不及。即使維修公司質素差也無辦法,教育局與它簽約三年,它之後大可換個公司名,重新接學校維修項目。」

陳校長認為,校舍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甚至自我價值,「學生當中大多是來自基層,有至少一半同學住劏房或板間房。如果連校舍都這樣,他們會怎樣看自己?教育應該公平,我希望我們學校的小朋友能有同等的優良教育,不用輸在起跑線。」校舍有所不足,陳校長和教師們只能格外賣力培育學生,譬如學生可以隨時出入校長室聽校長講故事;學校沒有室內球場,教師寧願辛苦一點帶他們去體育館打羽毛球,也不想學生失去學習的機會,「我相信他們會為自己是這間學校的學生而感到自豪。」

閩僑小學校舍建成至今將近半世紀,葉淑婷校長直言滲水和爆渠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吳鍾坤攝)
閩僑小學校舍不只一個班房曾因嚴重滲漏而要擺滿水桶,甚至因發出惡臭而要停用幾個月。(吳鍾坤攝)

火柴盒校舍校長:好像山區學校

「火柴盒校舍」是早期由房屋署建於公共屋邨內的小學,因其外形像一個火柴盒而得名。近年傳媒不時報道校舍殘破,危及學生安全,迫使教育局設置專款專項計劃,以供學校申請修葺,但仍不足以為學生提供合乎21世紀的學習環境。

位於牛頭角上邨的閩僑小學,校舍有47年歷史,校長葉淑婷形容學校「好像山區學校一樣」,天台滲漏和牆壁裂開屬家常便飯,曾經有外牆石屎快將剝落,幸好校工及時拆下來。校舍不只一個班房曾因嚴重滲漏而要擺滿水桶,甚至發出惡臭,要立即停用幾個月,更恐怖的是有次校務處及校長室爆屎渠。她直言天天都有「新鮮事」,「你怎能想像有間學校是這樣的?」

記者走進閩僑小學,眼前是一個又大又新的球場,心裏還在想校舍也不算太差時,葉校長卻一言驚醒夢中人,「這個球場是隔籬學校的!但最出那道閘門是我們的,很出奇吧!」真正屬於閩僑學校的球場,是一個小得連三分線也無法完整畫出來的籃球場,學校有時需要租用附近樂華邨的室外籃球場或足球場供學生使用,但一旦下雨便要取消,其他活動則擠在面積約3,000平方呎、中間有八條柱的有蓋操場,最多會有五組學生同時使用,活動空間非常有限。

葉校長展示一張爆了玻璃窗的圖片,原來是學生練習擲壘球釀成的意外,「向街擲怕會擊中途人,唯有向裏面擲,怎料弄爆玻璃,所以老師都很害怕接近玻璃窗。不過練成這樣,當然是拿金牌啦!」

不少學校在受訪時會有很多顧慮,怕公開校舍問題會令家長卻步而不敢報讀,葉校長卻不怕。打從三年前任校長開始,她就把學校問題和辛酸都寫到Facebook上,引起外界關注,朋友見狀會慷慨解囊,捐了很多禮物給學生;亦曾有人捐錢讓學校買乒乓球桌,但學校地方細小,「買是買了,但都不知可以放哪兒。」又試過有人一次過捐了十部冷氣機,最後因教育局堅持該校不符合裝冷氣資格,拒絕撥款給校方安裝,「但現時香港天氣這麼熱,真的曾有學生熱到暈倒課室!」

上文節錄自第76期《香港01》周報(2017年9月4日),原文題為〈滲水爆渠影響學習 優質教育應由改善殘破校舍開始〉,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9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