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伊朗拍戲甘受審查 名導基阿魯斯達米:離開國家不會有好作品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在國際享負盛名的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不敵癌魔,在法國巴黎病逝,終年76歲。基阿魯斯達米曾經表示自己就像一棵樹,不能連根拔起,為了可以留在伊朗繼續拍攝電影,他寧願配合審查制度。

基阿魯斯達米曾經形容自己是一棵樹,如果移到另一個地方,就不能再結出果實。(Getty Images)

基阿魯斯達米1940年生於伊朗德黑蘭,自幼喜歡畫畫,長大後考上德黑蘭大學藝術系,畢業後當過平面設計師,其後投身廣告行業。1969年,基阿魯斯達米加入青少年發展研究院(Kanun)負責組建電影學系,令他有機會拍攝電影。基阿魯斯達米曾經表示自己從未想過要當導演,一切純屬偶然:「我們原本是拍攝有關兒童問題的電影,最初這只是一份工作,怎料卻成就了我的藝術道路。」

1970年,基阿魯斯達米完成第一部短片作品《麵包與小巷》,成功樹立自己的風格──現實主義,不多加修飾的敘事及拍攝手法,但又充滿人生哲理。

▲《踏破鐵鞋無覓處》(1987)

1987年的《踏破鐵鞋無覓處》,令基阿魯斯達米開始受到國際影壇的關注。故事講述一個善良的小男孩,放學後發現拿錯了同學的作業。為了不讓同學受罰,他翻山越嶺到另一個村莊歸還作業。整部電影都是由非職業演員演出,故事簡單直接,但成功打動人心。

然而,基阿魯斯達米的電影創作路並不平坦。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收緊電影審查制度,令創作自由受到限制。不少伊朗導演離鄉別井,找尋更大的創作空間。不過基阿魯斯達米卻選擇留在伊朗拍攝電影,他解釋指自己就像一棵樹,不能連根拔起:「一棵樹由一地移到另一地,就不能再結出果實。如果我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我就會像那棵樹一樣。」

要繼續在伊朗拍電影,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我喜歡在伊朗生活和工作,因此我會配合當局的審查制度……制度改變了我的作品,但不會摧毀它。」不過部分基阿魯斯達米的電影始終被視為禁片,不能在伊朗公開上映,民眾只能偷偷購買盜版DVD觀看。

▲《櫻桃的滋味》(1997)

基阿魯斯達米在1997年憑《櫻桃的滋味》,奪得康城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是唯一奪得這項殊榮的伊朗導演。這部電影透過講述一名決心尋死的男子,在自殺前尋找一個合適的人為他埋葬屍體,探討生命的意義。

國際影壇高度評價基阿魯斯達米,稱他為伊朗革命後最具影響力和爭議性的伊朗導演。法國名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看過《櫻桃的滋味》後曾經表示:「電影始於格里菲斯(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止於基阿魯斯達米。」

日本國寶級導演黑澤明看過《踏破鐵鞋無覓處》後説:「我真希望這是我導演的電影。語言無法描述我對基阿魯斯達米作品的感受。」

基阿魯斯達米原本計劃在中國拍攝的新片《杭州之戀》,不過已無緣在大銀幕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