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治閣逝世36周年 重新定義「驚慄」 創懸疑電影經典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少女走入浴室,扭開花灑享受淋浴。正當少女背對浴簾時,忽然浴簾後出現一個黑影,浴簾隨即被拉開,一名女人手持利刀向少女狂刺,浴缸注滿鮮血,少女一命嗚呼倒斃於浴室內。
這是電影《觸目驚心》(Psycho)的橋段,短短45秒的一幕,自此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不少看過此幕的觀眾事後聲稱害怕沖花灑浴,正如著名影評人大衛湯遜(David Thomson)所言,「這一幕是當時美國電影史上最血腥暴力的場面」,並「徹底改變電影」。拍這部片的人,是電影世界的一個標誌、一個傳奇,他是「驚慄大師」──希治閣 (Sir Alfred Hitchcock)。

希治閣不甘於粗製濫造驚悚情節,一生共拍攝超過五十部電影。(Getty images)

今年是希治閣逝世36周年。一生共執導超過50部電影的「驚慄大師」希治閣,於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童年時因肥胖而感覺孤獨和隱匿,其母親曾罰希治閣站在她的床尾數小時作懲罰,這在日後成為電影《觸目驚心》的橋段,其執導的電影亦很受其個人經驗所影響。

希治閣的電影總是別具一格,外間稱他為「驚慄大師」,因為他既可以拍出如《後窗》(Rear Window)、《奪魄驚魂》 等精心設計的驚悚片,同時又可以拍出風格不同、前所未見的電影如《觸目驚心》。他對電影界的貢獻更是無可忽略,其創造驚心動魄故事的能力是同時代所有導演望塵莫及的;除此以外,其創新的拍攝手法、創造懸念的能力及敍事的焦點,都對電影界造成不少影響。

不愛膚淺尖叫 懸疑劇情扣人心

身為「驚慄大師」,希治閣很怕粗製濫造的驚呼尖叫情節,所以他的電影中,往往設法通過強化懸而未決的緊張感,創造出諸多叫人拍案叫絕的緊張時刻。在《薄命花》(Sabotage)中,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帶着炸彈穿越倫敦,當然小男孩對此不知情,但觀眾卻清楚知道是炸彈,而且會在一個特定時刻引爆。

其鏡頭下的「驚慄」,總是發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如小朋友的生日會上,一如《鳥》的相關場景。而且,他喜愛創造出一個個諸如《辣手催花》(Shadow of a Doubt)及《諜網情鴛》(Notorious)中頗為誘人的反派角色,他們都不是一般面目猙獰的惡棍,反而具備極為獨特的人格魅力。

諷刺橋段是的希治閣另一個電影特色,他時常將角色置於一個可怕境地,以對比其原本光明和快樂的角色設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中,一個美麗秋色的場景下出現一具死人屍體。他從不希望電影出現可預期的結局,因這會摧毀掉電影之前鋪陳的懸疑情節。

不得不提的還有他的鏡頭運用,他結合自己的「相近理論」(Theory of Proximity)去設計場景,配合運用變焦鏡頭,在拍攝時變焦,改變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以保持對象在畫面的大小不變,改變的卻是背景及透視感。這一效果非常有趣,甚至輕易營造出一種陰森的氣氛。希治閣認為,如果電影沒有聲音,影像是唯一可以與觀眾溝通的方式。

一個大禮堂卻只有一張椅子是無滿足感可言,只有一大群觀眾及他們的反應,才是對自己所付出的努力的最好回報。
希治閣

「希治閣式」電影對電影界影響深遠,包括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的《房不勝防》(Panic Room)、活地阿倫的《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以及白賴恩狄龐馬(Brian De Palma)的《偷天絕色》(Femme Fatale)。後來很多導演都運用他的手法,向他作出致敬。

最著名的便是白賴恩狄龐馬的《職業特工隊》(Mission: Impossible),另外還有大衛芬查的《七宗罪》(Seven)及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的《鬼眼》都深受他影響。當然還有不少電影試圖模仿希治閣電影的橋段以及感覺,只是經過重新包裝,呈現在新一代的觀眾眼前,當然他們的影響力始終無法與希治閣相提並論。

目睹災難或死亡不辛事件,可能引發創傷後焦慮症。(getty images)

《觸目驚心》 顛覆看電影的方式

希治閣徹底改變我們今日看電影的方式, 在《觸目驚心》之前,一般人買了戲票便可以隨意出入劇院觀看電影。為了《觸目驚心》的「隆重」上映,希治閣費盡心思製造一個社會事件,他拒絕為影評人做提前媒體場的放映,甚至首映禮他也沒有做。他要求影院經理與他簽訂一份合同,當電影開場後,檢票人員便不得再讓任何人進入放映廳。

後來,他甚至通過劇院的電台廣播,大聲演講,警告那些看完影片的觀眾不要向他人劇透。果然,一般大眾對此十分受落,大批民眾排隊購票希望入場觀看電影,並緘口不言電影的內容。《觸目驚心》一時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他經常牢記觀眾會如何回應自己的電影,沒有觀眾的話他會覺得自己的電影並不完整。其電影的目標是帶領觀眾作一個逃避現實的旅程,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們愈感快樂,便會渴求更多。」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