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科研新星楊輝被指抄襲《自然》封面研究 遭美學者實名舉報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近日實名舉報「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研究員楊輝,指對方「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事件引起廣泛關注。
涉事的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原神經科學研究所,簡稱「神經所」)上周五(3日)則表示,已成立專家組調查事件,將對外公開調查結果。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資料圖片)

早前一封實名舉報信在網上流傳,舉報人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知名華人生物學家付向東,被舉報對像是中科院神經所35歲的研究員楊輝。付向東向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楊輝有「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為」。

據該舉報信,從2013年開始,付向東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上首次報道了PTBP1介導的基因調控網絡可高效轉分化非神經元細胞為神經元。此後,經過6年實驗工作和近3年多的補充實驗,團隊在患有柏金遜症的小鼠模型中,成功實現一次性注射抗PTBP1因子就可重建柏金遜症黑質紋狀體回路、完全消除柏金遜症症狀,並於2020年6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以封面文章發表。《自然》官網顯示,該刊於2018年11月收到論文,2020年5月接受。

付向東的研究於2020年6月的《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發表。(《自然》)

但在此之前,一篇相似的論文已於2020年4月在《細胞》在線發表,楊輝為通訊作者。據介紹,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並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實驗小鼠的視力。同時,還證明這項技術可以非常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並且基本消除了患有柏金遜症小鼠的症狀。

《細胞》官網顯示,編輯部2019年8月收到楊輝團隊的論文,2019年12月收到修訂版,2020年3月接受。中科院神經所官網顯示,該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楊輝在《細胞》在線發表的研究成果。(《細胞》)

舉報信指,付向東曾於2018年6月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上述尚未發表的研究成果,並詳細介紹了其科學思路、全部實驗設計和研究成果。而楊輝不僅參加該場報告,且在報告後與付向東共進晚餐,諮詢許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

付向東得知楊輝的論文即將在線發表後,立刻聯繫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指出該論文「剽竊了我在神經所報告的、尚未發表的工作,雖然選擇略有不同的腦區進行敲降PTBP1,但剽竊事實一目了然」。

35歲的楊輝被視為內地的一顆學術新星。(資料圖片)

舉報信還稱,楊輝聲明他們的研究工作始於2018年5月,但付向東表示,「有證據在我去神經所學術報告之前,楊輝居然連PTBP1為何物都不知道。」此外,他要求楊輝提供訂購PTBP1相關DNA引物的時間及證據,以明確楊輝團隊實驗開始的真正時間,但「至今沒收到他們的任何回覆」。除了剽竊,付向東還在舉報信中指出,楊輝的論文並沒有確鑿的實驗證據支撐其結論,還可能存在「挑選有利數據甚至偽造數據」的問題。

中科院神經所官網7月3日發布聲明稱,對相關輿情高度重視,迅速成立由該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和中科院外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此事進行調查,並將向社會反饋調查結果。楊輝在另一則聲明中稱,積極配合該中心對近日網傳有關楊輝學術成果輿情的調查,如實提供原始材料,澄清事實。

於頂級期刊發多篇研究 被視為學術新星

今年35歲的楊輝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其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所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成為當時神經所最年輕的研究員。在神經所工作以來,他已經在《細胞》、《自然》和《科學》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被視為一顆學術新星。

今年63歲的付向東1992年加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至今。因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分別於1994年榮獲Searle學者獎、1997年榮獲白血病和淋巴癌社會學者獎,並於2010年當選美國AAAS會士。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