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台灣女孩」凌友詩代表香港? 人大政協代表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港區政協委員、57歲自稱「台灣女孩」的凌友詩在近日的全國政協會議上,以極其誇張的語調發言,支持兩岸統一,在網上爆紅。不過其發言被指表演多於實際,就連有「左王」之稱的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邵善波,也忍不住撰文批評凌的「政治表演」無助統一大業,更有反效果。
凌友詩在台灣出生,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在港擔任過中央政策組高級研究主任。不過在今次發言前,她近乎名不見經傳,鮮為港人認識,由她忽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代表」香港發言,相信不少港人都感到驚訝。
這其實也折射出一個問題:普羅大眾對於港區人大及政協在港角色認識極有限,因為人大政協理論上在「一國」之中享有正式地位,擔當兩地橋樑,但受限於「兩制」,他們難以公開在港做實質工作,定位尷尬,一般市民亦對他們的活動缺乏關注,以致出現這種出位發言過後,港人才知「被代表」的情況。

+2

港區人大政協具實權 產生方式被指代表性不足

全國政協是中國的政治協商和諮詢機關,分為全國與地方政協,委員不須經過選舉,由委任產生。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下稱《章程》),政協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可向中央政府提交提案。根據中國政協網資料,凌友詩就是循「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代表身份,出任政協會議第13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對於特區事務,《章程》明確指出,政協的職責包括「加強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的聯繫和團結,鼓勵他們為保持港澳地區的繁榮和穩定,為建設祖國和統一祖國作出貢獻。」

至於人大,根據《中國憲法》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對於特區政府工作亦有相當大的管治權,例如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要向人大備案、人大擁有《基本法》解釋權等。人大代表經間接選舉產生,其中港區人大代表有36名,選出代表的「選舉會議」,是由上屆全國人大的選民、特首、特首選委會成員、全國政協委員組成,香港市民參與度十分有限,外界曾有聲音指選民基礎需要擴大。而港區的人大政協每年都要代表香港,在北京參與兩會會議,審議總理政府工作報告、表決重要法案等。

凌友詩的誇張表演,連邵善波也開火批評。(資料圖片)

不屬香港體制 無正式地位

人大政協在國家層面都有正式的地位,在一國兩制下,在香港的角色卻很曖昧。《基本法》之中有關人大角色的條文,內容主要圍繞中央政府層級和特區的關係,但未有詳細提及港區人大代表在港的角色。至於政協,《基本法》內更沒有明確列明其職能。不過在特首選舉中,1200名選委,有51席是政協、37席是人大,對香港政治有實質影響力。

然而,《基本法》二十二條卻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即使要在香港設立機構,也須徵得特區政府同意並經中央政府批准。

先天體制之下,人大政協雖然確實在香港政界存在,但又沒有正式地位。目前統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組織「香港友好協進會」,也非官方機構,只是一個「活動平台」。人大政協亦不會成立辦事處或與市民見面,遑論吸收民間意見。一般市民對他們的印象,亦停留在政、商界名人權貴,而非視他們為向中央上達意見的橋樑。

李鵬飛曾表示,港區人大需要有明確權責安排。(資料圖片)

港府:無計劃為人大政協提供辦公室

這種既要代表香港,但又不知憑甚麼代表香港的角色定位問題,回歸初期已有討論。例如自由黨創黨主席、前港區人大代表李鵬飛早在2000年就曾表示,港區人大代表需要制度化及正式化,成員需要有明確權責安排。亦有其他政界人士例如民建聯葉國謙、工聯會鄭耀棠等,都表達過人大代表的工作流於「打游擊」,建議在香港成立一個正式辦事處,或提過其他類似的意見。

特區政府早就察悉到問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在2009年4月回應立法會的文件中,表示「特區政府十分重視他們就內地涉及香港的事務所提出的意見」,特首亦會每年與人大政協見面兩次,吸納他們的意見。不過政府同時表明,無意為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提供辦公或活動場地,認為未必合乎一國兩制原則。

其實政府的擔憂也並非毫無道理,因為在回歸初期,港區人大政協被中央叮囑要小心言行,議事論政要跟從「一國兩制」方針,以免被指干預特區事務,當時香港社會亦懼怕人大政協在香港形成「第二權力中心」。

即使近年中港互動日益頻繁,人大政協不時亮相公開活動作政治表態,但現實問題是,人大政協在香港仍是不具憲制地位,處理起來會相當敏感。去年兩會期間,曾有報道指中聯辦考慮設立政協秘書處,但至現時仍未有進展。

港區全國人大選舉在香港獲得的關注不多。(資料圖片)

市民對人大政協有疏離感

基於這種政策限制,人大政協只在中央政府層面有實際地位,在香港體制內可做的事卻十分有限。加上先天而言,人大政協的產生方式,一般市民的參與度十分低。這亦為香港市民製造一種觀感,就是人大政協都是政商權貴,甚至政治花瓶居多,根本無法代表普羅大眾的意見。看到凌友詩的誇張「表演」,相信香港市民對人大政協距離感會更加大。

難怪連邵善波都批評,「自娛自樂式的發言在全國政協會場中獲得的掌聲愈熱烈,大陸與台灣兩地的政治、文化認知上的差異就愈大、愈暴露無遺」。其實這不止內地與台灣,這種行為同時也把港人與內地的距離愈拉愈遠。

在政治上,這種體制局限難在一時三刻改變,因為在政治上相當敏感,而且牽一髮動全身。不過作為第一步,中央亦可考慮擴充港區人大代表的選民基礎,從根本上增加香港市民對國家事務的投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