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減排報告倡輸入更高比例核能 收緊汽車排放助2050年減排九成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政府去年中進行《長遠減碳策略》公眾諮詢,當中提及「區域合作」,則從內地輸入更多核能或再生能源以達至長遠減碳目標,至今未有公布諮詢結果。
有機構今日(29日)發表《邁向更美好的香港: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路線圖》,當中指出能源發電、建築物能源效益和交通運輸是最具減排潛力的領域,並建議通過區域合作輸入更高比例的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收緊車輛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等,估計至2050年本港可減少排放3,200萬噸二氧化碳。

世界資源研究所和思匯政策研究所發表報告《邁向更美好的香港: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路線圖》。(勞敏儀攝)

根據《巴黎協定》,締約方承諾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巴黎協定》適用於香港,故須於2020年或以前制定至2050年的長遠減碳策略。

世界資源研究所和思匯政策研究所撰寫報告《邁向更美好的香港:2050 年實現淨零碳排放路線圖》指出,以2005年為基準,香港很大機會實現2030年的氣候目標,即把絕對碳排放量減少26至36%,但本港目前還未制定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要成為一個無污染、公共交通便利、有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仍需更進取減排目標及行動,有助在2050年前減少九成碳排放量。

報告指出,能源發電、建築物能源效益和交通運輸是最具減排潛力的領域,故建議在能源方面可開發更多本地可再生能源、以低或零排放氫氣代替天然氣、通過區域合作輸入更高比例的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在現有化石燃料發電廠加入碳捕捉與封存技術。

2030年設電動車銷售目標

此外,報告亦建議引入更高能源效益標準、翻新並改進建築物能源系統的能源效益、收緊車輛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及於2030年前設立電動汽車銷售目標。如果完全採納報告中的政策建議,預料至2050年,本港將減少排放3,200萬噸二氧化碳;又預計屆時空氣污染物減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推算可挽救2,600條生命,而低碳轉型亦將為本港帶來4,600億港元的經濟收益。

報告建議引入更高能源效益標準、翻新並改進建築物能源系統的能源效益、收緊車輛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及於2030年前設立電動汽車銷售目標。(資料圖片)

發布會上邀請多位環境學者發表意見,當中包括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他認為,政府角色十分關鍵,必須擔當領導者角色,領導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直言該議題下無人能獨善其身。他呼籲市民不要以為自己只是「small potato」,一人之力難以改變氣候問題,認為力量積少成多,應嘗試「buy what you need, not what you want」,也希望社會不要只批評政府,也應有鼓勵及支持其工作。

至於《長遠減碳策略》公眾諮詢結果,身兼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長遠減碳策略支援小組召集人的林超英指出,因收到太多公眾意見,以及受疫情影響而有阻滯。對於「區域合作」,他認為所謂「區域」不只是廣東、概念可以好闊,又建議可入口太陽能電力製造的氫氣;而輸入核能做法,他稱台灣亦有「以核養綠」提案,認為綠色能源不會立即大批湧現,何時才能停用核電要視乎技術發展,但估計至2050年前本港亦難以擺脫核電。

環境局回覆表示,收集到相當大量意見,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獨立分析及匯報機構須花較長時間整理、分析及撰寫報告書。委員會考慮獨立分析及匯報機構的報告書後,在公眾參與計劃總監協助下,向政府提交建議;政府在收到委員會報告書後,會盡快公布結果。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出,日前環保署公布最新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當中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有記錄以來新高,卻歸咎超強颱風吹倒大量樹木所致,整體情況也不理想,笑言若由KOL推銷減碳生活方式或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