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獨居不一定是壞事 抑鬱婦堅持離婚獨自生活變輕鬆自在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區婆婆是一位健康、機靈的長者,十年前與丈夫因性格不合離婚,當時因為家人和兒女大力反對而出現抑鬱情緒,及後被轉介接受精神科服務,筆者就是在她當時參加的小組活動中認識了她,至今仍有和她聯絡。
現在的她,雖然仍會因為兒女的事情而有情緒起伏,但當被問及對離婚和獨居的想法時,她堅定地回答:「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事,相處了幾十年便痛苦了幾十年,現在終於自由自在,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感覺太舒暢了。」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科資深護師李金枝

區婆婆的故事,令筆者想起很多香港獨居長者的境況,當中包括體弱多病的一群。

獨居潮流近年在全球興起

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於2013年出版的著作《獨居時代》,曾引起很多人對「獨居潮流」的討論。他在書中融合了扎實的社會科學研究數據與真實的案例,指出獨居已是全球崛起的新潮流。群居生活已不再是理所當然,而獨居不僅是個人的生活選擇,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包括都市規劃、住屋政策、社會福利、甚至日常生活中每件物件的設計。

獨居長者得需要社區更多連結及支援。

不少長者認為獨居生活更自在

在現今世代,家庭與社會觀念已大大改變,有伴的生活固然有其樂趣,但獨居生活是否寂寞乏味,則是因人而異。獨居人士不一定是孤獨、缺少社交生活、年老無依。許多研究都指出,生活中的苦有多少,與獨居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很多獨居受訪者都認為,獨居生活能讓他們隨心所欲,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想做的事情;同時也讓他們自由自在,不被同居伴侶的需要或要求所限制,讓他們能夠完全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

很多研究亦指出,大部分獨居長者都受益於較頻繁的社會接觸。獨居長者需要的是與社區有更多連結,坊間有很多不同的服務為長者提供支援,包括社區互助團體定期探訪及電話問候、長者交流中心及活動場所,以及「平安鐘」對獨居長者的問候及健康評估服務等。

青山醫院為有抑鬱情緒患者提供治療及支援。(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即使不是主要的照顧者或在長者服務機構工作,我們也可以不時問候一些甚少露面或體弱多病的獨居長者,在有需要時提供適當的支援;其他機構也可訓練前線員工與長者溝通的方法,並提供所需的轉介服務及求助資料,令獨居長者在困境中也懂得尋求外界協助,就如區婆婆一樣,雖然過着獨居生活,但與子女、街坊和在活動小組認識的朋友關係變得更緊密,也能活得輕鬆自在,過豐盛的人生。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